第145章 军寨两大财源
北疆边陲,风卷着雪花四处飞舞。
寒风凛冽,却无法阻挡铁血军寨兵卒训练的热情。顶着风雪训练,这在北方冬季是一种常态!
军寨,经过一次募兵热潮后,新兵又多了百八十人。
经过筛选,按个人身体素质与特长,分流至几处校场。由军寨将官督导训练,增强搏杀技艺。
军寨的蓬勃发展,不仅体现在各兵种数量增加上,更体现在壮劳力加固城防,修缮屋舍,及那几个日益繁忙、堪称军寨命脉的作坊里。
军寨原有的铁匠、木工、缝补、火器四大坊外,分别提供军备物资,是军寨不可或缺的。
除了四大军工作坊,哼,近来,又新设立了两大作坊。
主寨内新辟出两处区域,日夜笼罩在蒸汽暖浪中。
其一是酿酒作坊,这是军寨财源之一。
酒,在大周朝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世人多爱这杯中物,文人墨客对酒的偏爱,更胜旁人。
如周墨卿、王砚之、欧阳文渊等名士皆以嗜酒闻名。
就连那位写下“醉里骋苍茫,忘了来时沙黄”的著名女词客苏云澜,亦终日酒不离案。
足见酒,在文人心中的分量。
大周建国快三百载,于当今而言,酒早已不只是饮品,更成了融入市井朝野的文化符号。
上至朝堂官吏,下至乡野百姓,无论男女长幼,饮酒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也正因这般普遍的需求,贩卖酒水成了实打实的暴利行当,许多地主、商户都靠这营生牟利。
导致大周的酿酒工艺非常兴盛,酒水种类繁多。米酒,果酒,老酒等,其中不乏名酒佳酿。
当今市面上流通最广的便是米酒。
米酒好喝,口感偏甜,却有弊端。
这类酒带着酒糟,得筛酒来吃,蕴含杂质多,保质期极短,稍有耽搁,便容易变质腐坏。
而蒸馏装置的出现,不仅意味着长时间保存的蒸馏酒问世,还有高浓度的酒精也可以投入军用。
行营主簿诸葛风总揽军队后勤、开销,亲自负责酿酒作坊大小事宜,招人、选材极为严苛。
酿酒作坊多招收军户家眷做工,规模急剧扩大。
木工作坊的木匠师傅们不仅制造军械,工头鲁明师傅,更是亲自带队根据秦猛提供的图样。
这段时间成功做出了二十多个体积更大、结构更合理、出酒效率更高的改良式蒸馏器具。
此刻,作坊内二十多个灶台同时开火,场面蔚为壮观。
巨大的蒸锅坐在灶上,锅顶密封着改良后的冷凝装置,一根根竹管连接装置中,清澈烈性的“北风烈”原液便一缕缕地流入接酒的酒缸中。
作坊内热气蒸腾,酒香浓郁得几乎凝成实质。
蒸房有人照看着,十多位被高薪请来或从流民中寻得的酿酒老师傅,各自带队忙碌穿梭。
作坊外搭起了长长的草棚,一部分人负责筛选、淘洗粮食(大米、糯米、粟米、高粱等)
另有一部分人则将处理好的粮食上甑蒸熟,随后摊开在巨大的竹席上晾凉。
整个流程分工明确,初步处理环节井然有序。
老师傅们深知,酿制传统的米酒极为繁琐,需经过淘米、煎浆、蒸米、拌曲、发酵、压榨等十数道工序,直至出酒,耗时至少大半月。
而最关键的一步——“蒸馏提纯”——则由军寨掌控,由可靠之人操作。这蒸出来的烈酒,便是近来在清风酒楼十两银子一坛的北风烈。
随着产量逐渐提升,供应常家等分销商,换取巨利,再批量收购粮食、物资支撑军寨运转。
浓郁的酒香裹挟着蒸腾的热浪,远远飘向附寨校场,为在风雪中苦练的士卒们带来了暖意。
其二是炼盐作坊,这也是军寨的财源。
相比人们酷爱酒这物什,盐,是人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来,贩盐,就是一等一的暴利,是朝廷税收的主要来源。
奈何大周江河日下,边陲之地的秦猛胆子甚大。或者说,他这后世穿越来的家伙没忠诚可言。
他伙同青阳城韩知县,与地方官府携手并进,打着官盐之名谋取私利,又倾销给常家等贩卖。
雪花盐,悄然在多个县镇中卖得火热。
雪花盐供不应求,炼盐作坊的规模急剧扩大。
最初负责此事的二十多名老人已升为队长,月例翻倍,各带两到四个五人小组同时作业。
木工作坊为他们特制了上百套过滤、沉淀和熬煮的器具。作坊内,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壮劳力们将买来的、或通过其他渠道得来的粗盐、矿盐甚至带着苦味的土盐捣碎,倒入大缸中注入清水溶解。
随后经过数次过滤、沉淀,去除杂质和苦涩味,得到洁净的卤水;再用特殊的过滤器得到纯净的浓盐水。
最后的环节便是将澄清的盐水倒入一字排开的大铁锅中,灶下炭火熊熊,熬煮至水分蒸发,锅底便析出了雪白细腻、毫无杂味的精盐。
“快!这边滤好了,抬过去!”
“添火,换枯柴烧,这锅快熬干了!”
吆喝声此起彼伏,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忙而不乱。
雪花般的盐粒不断产出,被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然后送到后方由手脚利索的婆子分装。
它们会卖到各处,将是军寨主要的经济收入。
边民能吃到洁净无害的好盐。
那些有钱人才是秦猛主要收割的对象。惠及百姓获得支持之余,谁有钱,他就挣谁的钱。
与酒水买卖不同,盐,这种买卖是不可明说的,一直由老保长王槐负责,定期向秦猛报告。
而在这一切繁忙景象的中心——军寨官署之内,却是另一番景象。
秦猛刚巡视完各处归来,身上还带着屋外的寒气。他解下大氅,在主位坐定,亲兵端来热茶。
下首,军寨主簿王槐,行营主簿诸葛风与几位负责文书、账目的吏员早已齐聚,恭敬等候。
秦猛面前案几上堆放着厚厚的账册和文书。这是临近腊月,月底的总结,及下一阶段计划。
他望着十来个文吏,军寨文官班子逐步成形。
“按照惯例先汇报,我再看。”秦猛靠坐在椅子上。
“大人,那老头子先汇报一下军寨人口、户籍情况。”老保长王槐瞬间脱离昏昏欲睡的状态。
他率先起身,翻开花名册,开始详细汇报:“军寨一共有六百六十九户,丁户一千五百二十八人(皆为孤家寡人)。
军寨总人口四千二百八十七人,除此之外,编外户籍人员五百三十人,都是来受训练的青壮。”
“幽州厢军与冷艳山俘虏,苦力估计一百七十三人。战马一千三百余匹,驮马,耕牛千余头……”
他顿了顿,翻过一页,继续道:“如今人吃马嚼,寨中每日消耗粮食近两百石,干草甚多。
肉类、蔬菜、酱油、盐巴等开销巨大。您要求一天三顿,顿顿吃饱,长此以往,恐难维持。”
秦猛笑着安慰道:“老保长不必过于忧心,等到明年春耕和榷场开设,情况就会好转许多。
何况我们的精盐、酒水生产已逐渐步入正轨,日后无需为钱粮担忧,吃饱穿暖,是立寨基石。”
他又建议道:“那些编外人员,您老多接触,争取籍贯转入边军落户,若是能将家眷接来就更好了。
明年芦苇堡重建、双涡堡都需要迁移一批人过去开垦荒地,人口至关重要,绝对不能轻视。”
老保长汇报完人口情况后,诸葛风作为行营主簿开始汇报,声音清晰而沉稳:“兵员方面:
截至昨日,我军寨在编战兵已达一千一百三十七人。
其中骑兵三百一十八骑(皆配双马)
步兵四百五十九人(含枪兵、刀盾手)
弓弩手一百九十人、犬兵队一百人、亲兵队一百人,合计一千一百三十七人。
此外,辅兵五百人,少年队五十八人,女——女子队三十三人。
入寨训练的编外青壮五百人。
符合条件、定期训练的民众七百多人。可随时补充。各处营地、校场均已按制分配使用。”
秦猛听到战兵和预备役数量,并不觉得意外。
这里是北方边塞,“全寨上下,平时耕牧、战时应征、烽起即上墙”,是制度化的生存方式。
“流民安置与劳力:本月新收容流民两千余口,挑选多批手艺人分入各工坊,现有固定劳力一千七百人,主要负责营建、运输及协助作坊……”
“目前各工坊人数加起来超过六百。”
“作坊产出:铁匠坊本月打制制式腰刀三百把、长矛、枪头千余枚、箭镞一万余枚、马蹄铁三千副、马镫五千对,这两样八成已经转交飞虎卫。
火器坊制出燃烧瓶三千余个,军寨常备三百个、库存八百余个,其余同样已转交给飞虎卫。
衣甲坊赶制棉被,冬衣各八百套、棉鞋五百双,皮甲及内衬二百件……
“炼盐坊,共得雪花盐约五百石。
酿酒坊出‘北风烈’原液两千三百斤……”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2894/4385022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