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实地考察:奇迹重现与质疑平息
第六十四章 实地考察:奇迹重现与质疑平息
两天后,青州省级试验田。
绿皮火车哐当着抵达目的地,调研组一行人没有片刻休息,直接被拉到了郊外的田地。
九月的风带着一丝秋收的干燥,吹过田野,卷起一阵混合着泥土与庄稼的气息。
姜知夏站在这片她曾倾注心血的土地上,心情复杂。
眼前的试验田,即使在她离开后,由省农科所接手常规维护,地里的庄稼长势也远比周围普通田地里的要茂盛,叶片肥厚,颜色深绿。
“这就是你当初搞出亩产一千五百斤的试验田?”
刘建军走在田埂上,用脚尖碾了碾土块,言语里带着审视。
“是的,刘专家。”
姜知-夏递上一份早已准备好的报告。
“这里面记录了从选种、育苗、施肥到田间管理的全过程数据,以及与周边农田产量的详细对比。”
她不卑不亢地补充了一句。
“旁边的老乡,都可以证明。”
几个专家传阅着报告,不时发出低低的议论声。
数据详实得可怕,每一个阶段的增产效果都有明确的数字支撑,逻辑链条完整。
一个戴着厚底眼镜的专家扶了扶镜框。
“从数据上看,这确实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突破。”
“数据是死的,人是活的。”
一道苍老却有力的声音打断了众人的讨论。
何川拄着拐杖,慢慢走到一块田地前,他没有看报告,只是弯下腰,用手捻起一撮泥土。
他将泥土凑到鼻尖闻了闻,又用手指细细地搓捻。
所有人的动作都停了下来,静静地看着他。
“小姜同志。”
何川站直了身体,拍了拍手上的土。
“我不想听报告,也不想听别人怎么说。”
“我现在就要随机在这片地里取样,土壤、作物根系、植株样本,全部都要。”
他的要求突兀而直接,让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
刘建军的脸上浮现出一抹看好戏的表情。
这是要搞突击检查,不给任何准备的机会。
“同时,我需要你,现在,就在这里,给我们解释一下,你的技术,究竟是如何让这片普通的土地,变成高产的沃土的。”
何川的视线锐利,仿佛要穿透姜知夏的身体,看到她最深处的秘密。
姜知夏的心跳漏了一拍,但脸上却维持着镇定。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当然可以,何老。”
她平静地回答。
“请您和各位专家随意取样。”
她甚至主动从旁边工具棚里拿来了取样袋和铁锹。
“无论你们想检测什么,我都全力配合。”
这份坦然,让原本准备看她慌乱的刘建军都有些意外。
几个年轻的助理在何川的指挥下,开始在田地里随机挖取样本。
他们刻意避开了长势最好的区域,专门挑选那些看起来普通,甚至有些贫瘠的角落。
姜知夏就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的动作。
【宿主,需要现在对样本进行最终参数校准吗?】
系统的声音在脑海中响起。
【校准。目标参数:模拟多代杂交优选后,性状稳定、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土壤参数:模拟富含腐殖质、有益菌群高度活跃的团粒结构黑土。】
【参数设定完毕,“环境伪装”已覆盖所有样本。】
姜知夏的底气,瞬间充足。
她清了清嗓子,开始了自己的“科学解释”。
“各位专家,我的方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活土、壮根、优种”六个字。”
她的话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活土,指的是土壤改良。传统的施肥,是给作物补充氮磷钾。但我的理念是,我们更应该“喂养”土壤本身。”
姜-知夏蹲下身,也抓起一把土。
“我通过多年的观察和培育,筛选出一种复合共生菌群。这种菌群可以高效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极大地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你们现在检测这片土壤,会发现它的有机质含量和有益微生物数量,都远超普通土地。”
这套理论结合了现代微生物学和土壤学的核心知识,但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包装起来,听起来就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通过无数次试验总结出的“土法”。
一个专家推了推眼镜,提出疑问。
“你说的这种菌群,是你自己发现的?能分离和培养吗?”
“可以。”
姜知夏点头。
“这也是我接下来准备进行的工作。我相信,这种“活土菌剂”一旦能量产,对我国北方大面积的盐碱地和贫瘠土地改良,将有巨大作用。”
她的回答滴水不漏,甚至画出了一张更大的饼。
接着,她又解释了“壮根”和“优种”。
无非就是通过特殊的浸泡和处理方式,让种子在发芽阶段就拥有更强大的根系,以及她是如何通过一年多季的加急培育,筛选出高产品种的。
这一切,都有系统提供的“环境伪装”作为最底层的数据支撑。
无论他们用现有仪器怎么检测,得出的结论都会完美印证她的说法。
一套理论讲完,连最挑剔的刘建军,都找不到明显的逻辑漏洞。
就在此时,远处传来一阵惊呼。
“何老!你们快来看!”
一个负责取样的年轻助理,举着一株刚挖出来的玉米,满脸的不可思议。
众人围了过去。
那株玉米的根系,异常发达,密密麻麻的白色根须形成一个巨大的根团,上面甚至还沾满了紧紧附着的土粒。
“这……这根系,太夸张了。”
“难怪长势这么好,吸收营养的能力太强了。”
专家们议论纷纷,看向姜知夏的表情已经从审视变成了惊讶。
何川没有说话,他亲自接过那株玉米,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脸上的表情愈发凝重。
姜知夏知道,理论说得再好,也不如亲眼所见的奇迹来得震撼。
她走上前。
“各位专家,纸上谈兵终觉浅。不如,我给大家现场演示一下吧。”
她指着试验田角落里一块因为取样被挖得坑坑洼洼的空地。
“我们就用这块地,我向大家展示一下,我的种子是如何快速生根发芽的。”
这个提议,让所有人都兴奋起来。
在众目睽睽之下,姜知夏从随身的布包里,拿出了一个小小的纸包,里面是十几颗看起来平平无奇的玉米种子。
这是她提前用空间种子伪装好的。
她又拿出一个军用水壶。
“这是我根据菌群发酵原理,自己配制的“高效营养液”,可以刺激种子快速打破休眠。”
水壶里装的,正是被稀释了上千倍的空间泉水。
她将种子种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浇上了一层“营养液”。
做完这一切,她站起身。
“好了。接下来,我们只需要等待。”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田野里的风,似乎也屏住了呼吸。
大约过了十几分钟,一个眼尖的专家突然指着那片土地。
“发……发芽了!”
所有人都凑了过去,只见湿润的泥土中,一个嫩黄色的胚芽,竟然已经顶破了土层,钻了出来。
这完全违背了作物生长的基本规律。
“天哪……”
“这怎么可能?从播种到现在,才多久?”
惊叹声此起彼伏。
但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在接下来的一小时里,在场的所有专家,都亲眼见证了一场生命的奇迹。
那个嫩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生长,舒展,变绿。
一个小时后,一棵将近十厘米高的茁壮幼苗,就那么生机勃勃地立在了所有人面前。
现场一片死寂。
所有的科学常识,所有的过往经验,在这一刻都被彻底颠覆。
刘建军张着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他扶着田埂的手在微微发抖,不知道是惊骇还是激动。
姜知夏看着眼前的一切,看着众人脸上的震撼,她知道,自己赢了。
质疑,在绝对的“奇迹”面前,不堪一击。
考察结束,调研组准备返回招待所整理报告。
专家们看向姜知夏的表情,已经充满了敬佩和热切。
他们围着她,不断地追问着“活土菌剂”和“营养液”的细节,仿佛在面对一个宝藏。
何川没有参与讨论,他独自一人,拄着拐杖走在最后。
姜知夏安顿好其他专家,特意放慢脚步,走到了他的身边。
老人停下脚步,回过头,深深地看了她一眼。
那复杂的审视,已经变成了某种了然和释怀。
“小姜啊。”
他缓缓开口。
“这世上的道理,有时候不是非要说透的。”
“能造福百姓,就好。”
说完,他转过身,迈着缓慢但坚定的步伐,向前走去。
姜知夏站在原地,看着他苍老的背影,心头一块巨石轰然落地。
她明白,这位老人看穿了什么,但他选择了维护。
三天后,一份由中央调研组全体专家联合署名的高度肯定报告,被加急送往了北京。
报告中,对姜知夏的“科技兴农”技术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并郑重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试点推广。
当陆砚舟在电话里,用压抑着激动的情绪告诉她这个消息时,姜知夏正站在窗前,看着外面广阔的天地。
一个属于她的时代,即将拉开序幕。
但她也清楚,全国推广,意味着她的秘密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她需要调动前所未有的资源,去应对更加复杂的局面。
新的篇章,充满了机遇,也布满了荆棘。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286/1111105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