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全国会议:舌战群儒,技惊四座
第六十二章 全国会议:舌战群儒,技惊四座
全国农业技术工作会议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正式拉开帷幕。
巨大的会堂里,悬挂着鲜红的标语,每一张面孔都带着时代的烙印,或饱经风霜,或意气风发。
姜知夏坐在前排,作为最年轻的代表之一,她能感受到从四面八方投来的审视。
那些视线里,有好奇,有轻视,也有纯粹的官样文章。
她的后背挺得笔直,指尖轻轻搭在膝盖上的报告封皮上,那略显粗糙的纸张触感,让她纷乱的心绪沉淀下来。
“下一位发言代表,来自青州省农业科学研究所,姜知夏同志。”
随着主持人的声音落下,全场的视线瞬间聚焦在她身上。
姜知夏站起身,迈步走向讲台。
每一步都走得沉稳。
她站定在讲台后,没有立刻开口,而是先环视了一圈会场。
台下黑压压的人群,每一位都是各地农业领域的负责人或资深专家。
“各位领导,各位同志,大家好。”
她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会堂,清亮而稳定。
“我今天报告的主题,是“微生物技术在农业增产中的应用与展望”。”
她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最精炼的语言,将报告的核心内容娓娓道来。
从土壤的微观生态平衡,到特定菌种对作物根系的促进作用,再到青州省试验田的惊人数据。
“……以青州省为例,通过在三个县市进行的大规模试点,我们观测到小麦平均亩产提升了百分之二十八,玉米提升了百分之三十一。这并非偶然,而是科学干预下的必然结果。”
详实的数据,清晰的逻辑,配合着她在省级推广的成功案例,让一部分年轻技术员的脸上浮现出兴奋。
但更多坐着的老干部和老专家,却面色凝重,交头接耳。
报告陈述完毕。
“谢谢大家。”
她微微欠身,准备走下讲台。
“姜知夏同志,请等一下。”
一个苍老但中气十足的声音响起。
姜知夏停住脚步,望向声音的来源。
一位戴着老花镜,头发全白的老专家站了起来,他扶了扶眼镜,手中的钢笔指向姜知夏。
“我是农业科学院的王振国。”
他自报家门,场内响起一阵细微的骚动。
王振国,国内传统育种领域的泰斗,德高望重。
“你的报告,我听完了。数据很漂亮,理论也很……新潮。”
王老推了推眼镜,话锋一转。
“但是我有一个疑问,你所说的百分之三十的增产,这个数据是不是太理想化了?我们搞了一辈子农业,从南到北,改良土壤,兴修水利,一个百分点的增产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你一个年轻女娃娃,搞了点“微生物”,就敢说增产三成?”
他言语间的轻慢,毫不掩饰。
“这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更让我担忧的是,你这种完全抛开传统农业经验,大谈“微观生态的论调”,是不是有点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影子?农业,靠的是集体,是汗水,不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的小东西。”
这番话,几乎是全盘否定。
会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起来。
许多原本对姜知夏的报告抱有兴趣的人,此刻也露出了犹豫和怀疑。
陆砚舟坐在旁听席的角落,身体微微前倾,视线牢牢锁定在台上的妻子身上。
他看见她静静地听着,脸上没有任何被冒犯的愤怒,也没有丝毫的慌乱。
姜知夏重新走回麦克风前。
“感谢王老的质疑。”
她先是礼貌地回应。
“首先,关于数据是否理想化的问题。这份报告里的每一个数字,都来自试验田的真实记录,并且经过了省农业厅的反复核实。如果王老不信,所有原始数据记录,我们都带了过来,随时可以查阅。”
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
“其次,您说我的方法不符合国情,抛弃了传统经验。这一点,我不能认同。”
姜知夏的身体站得更直了。
“传统经验告诉我们,要深耕,要施肥,要灌溉。这些都没错。但为什么在同样的深耕、施肥、灌溉条件下,有的土地高产,有的土地贫瘠?因为我们忽略了脚下这片土地最根本的活力源泉——土壤微生物。”
【宿主,调出全国土壤贫瘠化数据对比图。】
“我的技术,不是要抛弃传统,而是要为传统经验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尊敬前辈们用汗水浇灌土地的功绩,但时代在进步,科学也在发展。我们不能永远只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她的话语掷地有声。
“王老,您是育种专家,您一定明白,再好的种子,种在贫瘠的盐碱地里,也长不出丰收的粮食。我的技术,就是要把盐碱地,重新变成沃土。”
“空口无凭!”
王振国冷哼一声。
“怎么证明你的技术在全国都有效?北方的黑土地,南方的红土地,西北的黄土地,情况千差万别!”
“王老问得好。”
姜知夏抬手示意了一下会场后方的放映员。
“请大家看大屏幕。”
一张巨大的华夏地图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标注出了密密麻麻的色块。
“这是我们根据现有公开的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结合气象资料,通过计算机模拟出的全国增产潜力图。红色区域,代表使用我们的技术后,预计增产可达百分之三十五以上。黄色区域,预计增产在百分之二十到三十五之间……”
全场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张图震撼了。
这种超越时代的数据可视化呈现方式,这种精准到县市级别的潜力预估,对在场的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巨大的认知冲击。
王振国的嘴巴张了张,却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这已经超出了他能辩驳的知识范畴。
“当然,模拟只是模拟。”
姜知夏的声音再次响起,将众人的心神拉了回来。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她侧过身,会场的工作人员端上来两个托盘。
每个托盘上,都放着一小捆金黄的麦穗。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左边这个托盘里的,是来自豫南省某试验田的对照组小麦,未使用我们的技术。右边托盘里的,是实验组小麦。”
“请大家可以传阅一下,亲手看一看,掂一掂。”
两个托盘被分别送下讲台。
会场的前排,瞬间骚动起来。
省农业厅的副厅长第一个拿起了实验组的麦穗,他的手明显顿了一下。
那麦穗,沉甸甸的,麦粒饱满得几乎要挣破麦壳,每一颗都透着金色的光泽。
相比之下,对照组的麦穗就显得干瘪瘦小。
托盘在专家们手中传递,惊叹声此起彼伏。
“这……这颗粒也太饱满了!”
“是真的,这分量,起码重了三分之一!”
当托盘传到王振国面前时,他犹豫了片刻,还是伸出了微微颤抖的手。
他拿起一株实验组的麦穗,用粗糙的指腹捻开一颗麦粒,饱满的白色胚乳露了出来。
他一辈子跟庄稼打交道,只一眼,就知道这其中的分量。
这不是粉饰,不是作假。
这是实实在在的,肉眼可见的丰收。
陆砚舟看着台上那个光芒万丈的身影,她的从容,她的自信,她的专业,都让他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荡。
他的妻子,注定要站在这最耀眼的舞台上。
台上,那位之前在招待所遇到的老领导,一直认真地听着。
此刻,他与身边的几位领导交换了一个满是赞许的表情,然后频频点头。
就在这时,青州省的副厅长站了起来。
“各位领导,我来补充两句!”
他拿着话筒,情绪激动。
“我可以用我的职务作担保,姜知夏同志报告里的一切,全都是真的!我们省今年的夏粮预估产量,是建国以来最高的一年!这一切,都得益于姜知夏同志的技术推广!她是我们的功臣,是真正的“丰收女神”!”
这番来自地方主管领导的现身说法,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有的质疑,在事实与数据的双重碾压下,都显得苍白无力。
会议最终,台上的领导亲自做了总结发言。
“姜知夏同志的报告,给我们所有人上了一课。科技兴农,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他的视线落在姜知夏身上,充满了欣赏。
“会议结束后,中央将牵头,联合农业部与科学院,成立一个专门的调研组,赴青州省对姜知夏同志的技术进行深入考察、评估。如果证实可靠,下一步,就是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做准备!”
话音落下,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会议结束,姜知夏的名字和她的“高产技术”,如同风暴一般,迅速在整个农业系统内传开。
无数年轻的技术员围了上来,脸上带着敬佩与向往。
而那些曾经质疑她的老专家们,则远远地站着,表情复杂。
姜知夏站在人群的中心,她清楚,这只是一个开始。
那个即将成立的中央调研组,将是她推开全国大门的钥匙,但也可能,是一把会触动更多利益纠葛的锁。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286/11111060.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