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1978合成系文豪 > 第604章 开学典礼

第604章 开学典礼


当然了,宝琳.凯尔的影评也不全都是负面的。

    她当然为电影行业做出过很多贡献。

    比如说上映于1967年的影片《雌雄大盗》,讲述20世纪30年代,一对以抢劫为生的恋人,最后命丧枪下的故事。

    这是根据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雌雄大盗邦妮.帕克和克莱德.巴罗的真实经历改编。

    这俩人在美国的名气就相当于是中国的燕子李三。

    他们是大萧条时期的雌雄大盗,主营抢劫,但是带点儿劫富济贫在里面,因此成了很多美国年轻人心中崇拜的目标。

    据说他俩被警方击毙之后,原本只居住2000人的小镇,一下子就涌入1万人。

    人们千方百计想拿点“英雄”的东西作为纪念,比如头发衣服碎片等等。

    他们的葬礼还吸引了2万人前来围观。

    很多人还给邦妮送上鲜花。

    送花最多的是报童。

    因为大盗被击毙,报纸销量暴增。

    而导演阿瑟.佩恩拍摄的这部《雌雄大盗》,被誉为“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这部影片打破了好莱坞传统类型片的模式,把犯罪片、西部片、喜剧片甚至爱情片都揉在一起,影片塑造的形象也不再脸谱化,导演阿瑟.佩恩因此被称为“新好莱坞”的先驱。

    不过在刚上映的时候,这部非主流的影片可没有受到这么大的赞誉,反而是因为打破好莱坞电影制作常规,加上题材备受争议,因而受到巨大的非议。

    当时电影上映以后,外界普遍认为电影的口碑配不上它体面的票房,批评者们纷纷指责这部电影美化暴力。

    年近五十的她写了一篇长达7000字的长文,在文章的开头,凯尔尖锐地指出老派影评人的固步自封:

    “在这个国度如何能够拍部好电影而不受攻击呢?”

    她认为此前美国人爱看的“反派英雄改邪归正”那一套已经不适用在这个年代的观众身上了,人们并不需要被电影说教,那对亡命鸳鸯带给了人们“乐子”,观众坐在电影院里,就为了“寻找乐子”。

    后来媒体说:

    “《雌雄大盗》的口碑像一艘不断下沉的船,凯尔把这艘船拖上了岸。”

    可见宝琳.凯尔的影评在为这部电影成为经典的过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还有一部影片是X级电影《巴黎最后探戈》。

    同样是大导演贝托鲁奇的著名情色之作。

    之前就说过了,这部电影因为假戏真做事件,遭受了外界巨大的非议。

    也是宝琳.凯尔的影评,为这部电影平反,使其成为后世文艺癌的影迷们的心头好。

    总之,她的文字不仅夹枪带棒、毫不客气,同样有着能起死回生的魅力,可以使《雌雄大盗》成为经典,也可以为《巴黎最后探戈》平反。

    但赵振开还是更担心宝琳.凯尔对《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伤害,好在看完影评的第一句话以后,他的心里熨帖了:

    “权力与自由的幻象下,贝托鲁奇用镜头揭露了一个永远被困在童年梦境中的灵魂。”

    这句评价写的算是够漂亮了。

    如果说是褒是贬还看不明白,那么后面凯尔直言不讳的说了一句:

    “作为影评人,我始终认为电影应该是感官的盛宴与思想的碰撞,而非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正是这样一部作品。”

    “它用绚丽的视觉语言和大胆的叙事结构,将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转化为一个关于权力、自由与身份认同的普世寓言。”

    这就暴露出来了。

    凯尔这篇影评显然是对《末代皇帝》的称赞,赵振开心情大好,接着往后看去:

    “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完整讲述了一个‘人’的故事。”

    “在写这篇影评之前,我想去多了解一些电影的背景、人物的背景,于是我去请教了一些我的研究东方历史的朋友,其中不乏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

    “从他们那儿我听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他们说,中国史书处理皇帝的方式,向来是用简单的两分法,要么是明君,要么是昏君,没有中间地带可言。”

    “至于溥仪,那要被归于昏君的那一类里头去,一说到他,懦弱、昏庸、叛国等头衔立刻就扣上去了,这样的皇帝,似乎根本没有为他著书立传的必要。”

    “在中国,历史学者写的最多的,是秦朝的秦始皇,是汉朝的汉武帝,是唐朝的唐太宗这样的帝王,这些皇帝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让国民们在他们纵横捭阖、开创盛世的伟业中感动地流下热泪。”

    “至于那些昏君的故事,基本被当做反面教材和故事,目的是为了告诉大家,这样的人,应该被永远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头去。”

    “而《末代皇帝》没有这样拍,没有美化,没有贬低,它只是把溥仪当作了一个普通人,一不小心诞在了帝王家,莫名其妙地立为皇储,然后被时代裹挟着不断向前、向前、再向前。”

    “影片里的这个溥仪,我们从三岁开始就见到了他的全部人生经历,他没什么大智慧,眼界既不深邃也不宽广,厚此薄彼、欺软怕硬都写在了脸上,就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似乎时常会忘记他是一个皇帝,就像我们也很容易忘了,皇帝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皇帝。”

    “最让我吃惊的是,据我所知,这部电影的编剧是一位中国人!”

    “江弦,这个中国人真的不可思议,他竟然能知道什么可以打动西方观众。”

    “文化有隔阂,据我了解,大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哈姆雷特》发生在哪国、哪个时代,但都听说过其中的那一句‘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并对此有着大量的讨论和思考。”

    “同样的,对于大多西方观众来说,我们对中国过去的那些历史也不那么清楚,但我们却可以从这部电影中感觉到,个人在面对时代车轮时的渺小和无可奈何,那些表现出来的,或丑或美的嘴脸,我们都可以代入其中。”

    “至于历史,那不过是舞台而已。”

    “历史持续了这么多年,什么背景都变了,但人,唯有人,才是舞台上不变的主角。”

    “在这一点上,江弦这名编剧把握的相当精准,创作的手法同样十分高明。”

    “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将个人的故事与历史的画卷结合,创造出既个人又普世的艺术杰作,证明了真正的艺术能够跨越文化和历史的边界”

    赵振开看完以后,又将这份杂志拿给朱虹看了一遍,朱虹看完以后满脸喜色:

    “写的真好!我要把这部杂志寄回国内给我姐夫看看。”

    “你顺便告诉他.”

    赵振开笑了笑,“《末代皇帝》在美国是真的火了!”

    “总之,今晚先开个庆功宴吧。”

    朱虹提议,又想起件事儿,“李安那部电影拍的怎么样了?什么时候能杀青?”

    “快了吧,都拍摄一个多月了。”

    赵振开说着又解释道:“好莱坞和国内不一样,他们拍电影速度很快质量也很高。”

    “你感觉李安这个导演怎么样?”朱虹打听道,她刚来美国,对李安并不熟悉,只知道这是自己姐夫招揽来的一名新人导演。

    “怎么说呢”

    赵振开想了想,“这个人还挺有意思的,你问他问题,如果他说‘给我一分钟让我思考一下’,这句话听起来像是无关痛痒,实际上呢,他还真的会花一分钟去思考一下,甚至比一分钟久得多。

    可能你和他说了什么事,他点头表示知道了,然后你就去忙别的事,比如吃了个午饭,再接着做别的事了,这时候,他就会过来回答你几个小时之前问他的问题,但他自己常常不觉得时间已经过去了,或是期间已经发生了其他事情。

    他就像是仍在之前那个时刻那样,同样还要求你也回到提问的那个时刻。

    所以我后来就明白了,一定要给他充分的时间,因为他常常会因此提出一些绝妙的点子。

    现在拍摄的时候,我去片场,助理导演或是其他剧组成员总会忧虑地跑来对我说一句,‘李安又进入那种状态了’,我向片场望去,看到的往往是李安一动不动、皱着眉头,或若有所思的样子,他一个人思考,其他同事站在一旁盯着他看”

    朱虹静静听完赵振开对李安的描述,又问:“那他的导演水平呢?”

    “负责制片的霍普给我说过一句话。”

    霍普是特德.霍普,他被誉为“纽约无成本制片之王”,是“纽约唯一可以用非常低的预算把电影做好的人”,也是如今“今天影业”旗下的一名制片:

    “他觉得李安在纽约大学的毕业作品《分界线》是纽约大学出品的最好的短片之一。”

    “看来这人确实有两把刷子。”朱虹点点头,觉得自己过段时间得去一趟洛杉矶,去李安的电影片场看一看那部“今天影业”投资制作的独立影片。

    大洋彼岸。

    金秋时节的京城。

    北大又召开了新一届学子的入学典礼。

    “江弦同志。”

    刚下车的江弦和过来迎接他的校领导握了握手,“你好、你好。”

    今天这个场合本来他不想过来。

    因为此前北大的校长丁石孙就说过,要在会议上向全体北大新生推荐一部小说,而这部小说就是他的《小王子》。

    你说他一来,丁石孙再这么一推荐,还是在学校里头。

    那不闹得学校里开讲座跟卖书的那群人一样了?

    所以江弦是一拒再拒,说什么也不想过来参加今天的新生入学典礼。

    但丁石孙那真是盛情难却,非要请他这名北大“刚毕业”的知名校友,来和这一届学子们打声招呼。

    江弦为了拒绝他,干脆讲出了自己的顾虑。

    丁石孙听完就笑了,说的很真挚,说这怎么算卖书呢?

    “《小王子》,这是诞生在我们北大的一部文学作品,要是按照你那个道理,就算你不来,我这么一讲话,那不是成了我丁石孙在给北大卖书了?”

    最后丁石孙告诉江弦,他的打算其实是在新生典礼上,由他本人自掏腰包,赠予每一名北大新生一部由“三联书店”刚刚出版的《小王子》单行本。

    这样一来,也就没了卖书这个说法,江弦也就没了拒绝丁石孙的道理。

    不过丁石孙也是个老狐狸,买了这么多江弦的《小王子》,自然是不能白白放过江弦的,便请他为一百册《小王子》签名。

    今天他一到场,还没怎么和北大的老师们打个招呼,又被丁石孙拉着给桌上堆积的《小王子》签名。

    江弦也是哭笑不得。

    丁石孙这钱,赚的还真不容易。

    这次三联书店出版《小王子》,江弦依旧是坚持使用了版税制来结算稿酬。

    而三联书店给他开出的版税率,也非常的可观。

    此前江弦在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作品集,作家出版社给他开出的是12%的版税率。

    至于鲁迅文学奖获奖之后,获奖作品制作的作品集,开出的版税率是10%。

    这次三联书店给他开的,比这两次都要更高,15%!

    要知道,即便在后世,出版社给出的版税率也通常在5%到10%。

    三联书店给江弦开出15%,可谓诚意满满。

    赚了丁石孙这么多钱,江弦也就不吝啬了。

    不就是要个签名?

    他手抚上这册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小王子》,三联书店废了大力气,给他制作的异常精美。

    封面就堪称美轮美奂,水墨淡彩与漫画线条结合,是华君武所绘制的小王子形象,戴着披风、手握玫瑰,正踮脚伸手触碰书页上方漂浮的星星。

    背景也是一颗星球,流星缠绕,星球上小王子手中的玫瑰延伸出两条藤蔓,顺着线条缠绕在一组父女的手腕上。

    没有腰封!

    腰封这玩意儿是90年代从日本传过来的设计。

    翻开书页呢,前面儿洋洋洒洒几篇堪称“重磅”的序。

    分别由“叶圣陶”“冰心”“金近”“严文井”所作。

    而除了这几篇他序以外,还有一篇

    ——江弦的自序。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357/11110517.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