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4
南京城的事情逐渐尘埃落定。对于建文余孽孙若微的处理,朱棣没有丝毫手软。
在确认无法从其口中获得更多关于朱允炆的确切线索后,孙愚等人要么自尽,要么坚不吐实话,朱棣遵循了父皇朱元璋“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旨意,下令将孙若微公开处决。
刑场之上,朱棣亲自监刑。
他看着那个年轻而倔强的女子,心中并无多少波澜。
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清除政敌的行动,更是为未来那个名叫“朱祁镇”的祸根提前扫清障碍。
刀光落下,一段本可能走向权力巅峰、却又与大明朝运紧密相连的恩怨情仇,就此戛然而止。
随着孙若微的死亡,一个可能诞生“明英宗”的支线被彻底斩断。
处理完南京的后续事宜,永乐十年的重要议程迁都北平正式提上日程。
庞大的帝国机器开始运转,无数的物资、人员开始向北迁移。
朱棣志得意满,准备前往他经营多年的北方基地,实践他“天子守国门”的抱负。
而朱元璋在南京城逛了许久,明察暗访,却始终没有找到关于朱允炆下落的可靠线索,只得暂时作罢。
他对朱棣迁都北平的计划颇为赞同,便也随着儿子一同北上,打算去看看那座即将成为新国都的城市。
与此同时,在宫廷深处,被选定为皇太孙正妃的胡善祥和她的养母胡尚仪,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她搬入了东宫附近舒适的院落,由太子妃张氏亲自关怀,接受着最顶级的礼仪和文化教育,为将来母仪天下做准备。
太子妃温和而严格,时常教导她为妻为母、为君为后的道理,胡善祥聪慧努力,进步神速,渐渐褪去了之前的怯懦,显露出未来贤后的潜质。
然而,这场被长辈们寄予厚望的婚姻,另一位主角——皇太孙朱瞻基却并不那么情愿。
他年轻气盛,备受祖父和父亲宠爱,习惯了众星捧月,突然被告知此生只能拥有胡善祥一个女人,心中十分不服气。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喻的束缚。
于是,在一次心中郁结难平之时,朱瞻基跑去找最疼爱他的祖父朱棣告状,希望能让祖父出面,劝说父亲收回成命。
“皇爷爷,您要给孙儿做主啊!”朱瞻基一进殿就委屈地喊道,“父亲不知听了什么谗言,非要孙儿只娶那胡善祥一人!这……这岂不是要让孙儿成为天下人的笑柄吗?”
他本以为最疼自己的皇爷爷会帮自己说话,却没想到,朱棣看到他,非但没有安慰,反而脸色一沉,猛地站起身,抄起手边的奏折,劈头盖脸就朝他打了过来!
“你个不知好歹的小畜生!还敢来告状?”朱棣一边打一边骂,下手毫不留情,
“你老子这是为你好!是为咱大明江山好!你还敢不服气?”
朱瞻基被打得抱头鼠窜,完全懵了,不明白一向疼爱自己的爷爷为何发这么大的火。
他连连求饶:“皇爷爷息怒,皇爷爷别打了!孙儿知错了!孙儿就是不明白为什么啊!”
见孙子被打得差不多了,朱棣才气喘吁吁地停手,指着他的鼻子骂道:“不明白?好!今天老子就让你明白明白!”
他转身从暗格中取出那本被翻得有些旧了的《明史》摘要,重重地摔在朱瞻基面前:“你自己看!看看你将来干的好事!看看你生的那个‘好’儿子干的好事!”
朱瞻基惊疑不定地捡起书,忍着身上的疼痛,开始翻阅。起初他还带着几分不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他的脸色逐渐变得苍白,冷汗涔涔而下。
书中记载的关于他(明宣宗)废黜胡皇后、专宠孙贵妃(若微)的事情,已经让他心惊,而当看到自己儿子明英宗朱祁镇的记载时——“土木堡之变”、“五十万大军覆没”、“皇帝被俘”、“叫门天子”、“复位后诛杀于谦”……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砸在他的心口!
“不……这不可能!这不是真的!”朱瞻基猛地抬起头,声音嘶哑地反驳,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和恐惧,“这定是后人污蔑!孙儿怎么会……怎么会生出如此……如此不堪的孽子?”
朱棣看着他失魂落魄的样子,冷笑一声,语气带着一种残酷的真实:“污蔑?这是你曾祖父,我爹,洪武皇帝他老人家,亲自从仙人那里带回来的!仙家之物,还能有假!”
他走到朱瞻基面前,俯视着这个自己寄予厚望的孙子,一字一句地说道:“好圣孙,可旺三代?哼!后世人说得没错,三代就真的只有三代!
我,你爹,你!然后呢?然后就是你生的那个不孝子,把咱大明一半的国运都败光了!
你看看你给他留下的精锐班底,全在土木堡被他葬送得干干净净!”
朱瞻基如遭雷击,瘫坐在地,手中的书卷滑落。
祖父的话和书中的记载,如同最冰冷的洪水,将他所有的骄傲和不服都冲刷得干干净净,只剩下无尽的寒意和后怕。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祖父和父亲要如此强硬地干涉他的婚姻,为什么那个叫孙若微的女人必须死,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那场可怕的、由他血脉延续而出的国难!
看着孙子彻底被震慑住的模样,朱棣心中既有痛心,也有一丝松了口气。
他沉声道:“仙长说了,那个孩子可能从任何女人肚子里爬出来,出现一个新的“太后”和“朱祁镇”现在,你还要不要娶别的女人?还想不想让历史重演?”
朱瞻基失神地摇了摇头,声音微弱却清晰:“孙儿明白了。孙儿只要胡善祥一人。定不负祖父、父亲期望……”
这一刻,那个意气风发的皇太孙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迫提前面对沉重命运、战战兢兢的年轻人。
挨了祖父一顿胖揍,又被那本来自未来的《明史》摘要吓得魂不附体之后,皇太孙朱瞻基回到东宫,着实消沉惶恐了好几天。
但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恢复力强,加之他本就聪慧,仔细琢磨之后,反而品出点别样的滋味来。
首先,祖父朱棣虽然揍他揍得狠,但那是“恨铁不成钢”,根本目的还是为了他好,为了大明江山好。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祖父和父亲心中,他朱瞻基的地位无可动摇,是铁定的继承人!
否则,何必如此大动干戈,又是改命又是警告的?
其次,曾祖父朱元璋“死而复生”,亲自坐镇,干涉他的婚事,甚至不惜用上“阉割”这样的狠话来威胁,这背后蕴含的期望和重视,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能被开国太祖如此“重点关照”,虽然压力巨大,但何尝不是一种殊荣?
想通了这一点,朱瞻基心中的那点不情愿和委屈,顿时烟消云散。
比起虚无缥缈的美色和所谓的“风流”,那实实在在的皇位,以及祖父、曾祖父两代雄主沉甸甸的期望,显然更具吸引力。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做个好皇帝,绝不能让那可怕的未来成真!
至于女人嘛,胡善祥那丫头,听说被母妃教导得不错,温婉贤淑,将来母仪天下也够格了。
只要她安安分分,自己也不会亏待她。这么一想,朱瞻基的心态彻底平和下来,甚至开始主动关心起胡善祥的学业和起居,让太子妃都颇感意外和欣慰。
与此同时,太子朱高炽的日子就没那么轻松了。
他那肥胖的体型,一直是父亲朱棣诟病的地方。
如今,在看了史书上关于自己“在位不足一年即崩”的记载后,更是成了全家人的重点“关照”对象。
曾祖父朱元璋亲自下达了“最高指示”:“高炽这孩子,心是好的,就是这身肉太碍事!
必须给他减下来!
太医虽然说是说他现在没大毛病,但是后世人的评价不是都说问题可能出在太胖上吗?那就从现在开始,管住嘴,迈开腿!”
于是,一场由开国皇帝亲自监督、当朝皇帝全力支持的“太子减肥大计”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朱元璋虽然不懂现代营养学,但他有最朴素的道理和绝对的权威。他给朱高炽制定了严格的“养生条例”:
饮食:减半!油腻荤腥大幅减少,多以清淡素食为主。朱元璋甚至亲自检查太子的膳食,看到不合规的,直接让人撤下。
运动:每日必须由侍卫陪同,在宫中快步行走至少一个时辰!
后来觉得走路太慢,又下令让朱高炽练习骑射,甚至别出心裁地让他骑一种温顺的骆驼在御花园里转圈,美其名曰“颠簸瘦身法”。
作息:早睡早起,批阅奏章不得过子时,由贴身太监严格监督。
朱高炽苦不堪言。
他本就喜静不喜动,胃口又好,如今每天饿得前胸贴后背,还要被逼着进行各种“残酷”的运动。
尤其是骑骆驼,颠得他浑身骨头都快散架了。
他几次想向父亲朱棣求情,结果朱棣把脸一板:
“你曾祖父的话就是圣旨!朕都不敢违抗,你还敢偷懒?想想史书上你怎么死的!还想不想多当几年皇帝,多看顾你儿子几年了?”
这话戳中了朱高炽的软肋。他看看自己日益圆润的肚子,再想想史书上那短暂的帝王生涯和儿子朱瞻基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只得咬咬牙,继续坚持下去。
还别说,在朱元璋的“魔鬼训练”和朱棣的严格督促下,太子的体重还真的开始缓慢下降,气色也比以前红润了不少,让太医都啧啧称奇。
朱元璋看着大孙子日渐“苗条”的身形,满意地捋着胡子,对朱棣说:“看见没?咱就说这小子底子不差!
以前就是太惯着他了!以后这朝政事务,你也别全压在他身上,你多干点!
打仗的事,不是还有朱高煦吗?让他去!别让他闲着!”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540/4367473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