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5
朱棣连连称是。
有了父皇坐镇,他感觉肩上的担子确实轻了不少,许多以前需要权衡再三的决策,现在有了可以商量和决断的人,朝廷运转反而更加高效。
而汉王朱高煦也确实被赋予了更多的军务,虽然权力大了,但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也不敢有丝毫异动。
朱元璋以“重生”之姿坐镇大明,日子过得可谓是冰火两重天。
享受的是,他能亲眼看着自己打下的江山在儿子手中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在自己监督下走向强盛,还能时不时找个由头“教育”一下当了皇帝后有点飘的老四朱棣,重温一把“父慈子孝”的乐趣,这感觉,比在下面待着强多了。
难受的是,举目四望,当年一起打天下的老伙计们,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早已化作黄土,更有许多是他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而亲手送走的能臣干将!
一想到朱允炆上台后干的那些蠢事,非但没守住江山,还逼得老四造反,害死了他那么多儿子,朱元璋就气得心口疼,只能把这股邪火加倍撒在朱棣身上。
因此,朱元璋在大明的日常,核心就一个字——改!疯狂地改!把他当年迫于形势、或是眼光局限定下的,被后世人诟病的政策,全部推翻重来!
首先就是殉葬制度,朱元璋虽然自己觉得没啥,但是后世骂声一片,那就得改!
他直接把朱棣叫来:“老四,把这混账制度给咱废了!以后老朱家谁也不准搞活人殉葬!听见没?咱可不想下去了还被那些后世的读书人指着鼻子骂!”
尤其当他看到史书上的评价里居然有人说,废除殉葬是那个败家子朱祁镇“为数不多的功劳”时,更是火冒三丈:“功劳个屁!这功劳轮得到他?咱现在就废了!”
其次,朱元璋利用苏小蕊给他看的“史书”和“世界地图”,开始了超时代布局。
火器发展:他深知冷兵器时代的局限,命令朱棣:“给咱全力发展火铳、火炮!要造得比那些什么近现代的洋人的更厉害,以后打仗,就靠这个!钱不够?从内帑拨!人不够?在全国找工匠,给最好的待遇!”
海军与远洋: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让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但也觉得光耀武扬威、搞朝贡贸易有点亏。
“让郑和的船队,带上兵!沿途那些不听话的小国,该打就打!把航路给咱牢牢控制在手里!还有,那个倭寇频发的‘日出之国’,”
朱元璋指着地图上的位置,眼中闪过厉芒,“后世评价说那里有金山银山?让郑和顺路去看看。能占就占,不能占也要让他们知道大明的厉害!永绝后患!”
宗室政策:这是他最心痛的一点。后世戏称老朱家宗室是“养猪”,趴在国家和百姓身上吸血,最终拖垮了财政。
“改!必须改!”朱元璋痛心疾首地对朱棣说,“不是削藩,那样容易逼反他们。是改待遇!以后藩王爵位逐代递减,鼓励宗室子弟读书、科举、经商、从军,自食其力!不能再让他们当废物蛀虫!这事儿你亲自抓,谁敢闹事,咱亲自去跟他讲道理!”
朱棣默默擦了把汗,父皇的“道理”通常比较硬核,而且那些人看到死而复生的父皇不得吓得跳起来。
朱棣对于父皇的这一系列改革指令,非但没有抵触,反而兴奋得摩拳擦掌!
他本就是雄才大略、极具开拓精神的帝王。
当他从史书上那里看到后世人评价他“若郑和船队一路打过去,开拓殖民,则永乐大帝非半千古一帝,而是超越千古一帝”时,浑身的热血都沸腾了!
“父皇圣明!儿臣早就想这么干了!”朱棣激动地表态,“祖宗之法?父皇就是祖宗!父皇让改,那就是最新的祖宗之法!谁敢聒噪什么‘祖宗之法不可变’?”
他眼中寒光一闪,虽然后世“诛十族”是戏言,他也没真干过,但不妨碍他拿来吓唬人,“哪个不开眼的敢阻碍改革,阻碍大明超越千古一帝,那就是与国为敌!朕不介意让他尝尝‘十族’的滋味!”
当然,朱棣也并非一味蛮干。
对于那些史书上有名的、确实有才干的大臣,比如夏原吉、蹇义等人,他会先耐心或者说,带着不容置疑的强势地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和长远利益,把他们拉上战车。
实在冥顽不化的,也不会杀,而是贬官或闲置,总之,不能让他们耽误了“打造超级大明”的宏伟蓝图。
于是,在洪武太祖和永乐大帝这对史上最强“父子档”的联手推动下,一场席卷大明政治、军事、经济、宗室制度的改革风暴,以惊人的速度和力度展开了。
朝堂之上,虽然偶有杂音,但在有朱元璋绝对支持下朱棣的铁腕手段下,很快便被压制下去。
整个大明帝国,如同一台被注入了全新燃料的庞大机器,开始朝着一个截然不同的、充满扩张和进取精神的方向,轰然启动!
在祖父朱棣和曾祖父朱元璋掀起的改革风暴中,皇太孙朱瞻基并没有置身事外,反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其中。
一方面,他年轻的心被那祖父那“超越千古一帝”的宏伟蓝图深深吸引,渴望在史书上留下远比“明宣宗”更辉煌的篇章,彻底洗刷掉“猪骑朕之父”这个耻辱的标签。
另一方面,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未来的皇位稳固与否,与这场改革的成败息息相关。
更重要的是,曾祖父朱元璋那毫不掩饰的“不信任”,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
朱瞻基通过祖父朱棣知道,那位从地府归来、洞悉未来的曾祖父,私下里给汉王、赵王两位叔叔下了密旨:一旦他朱瞻基敢违背“一夫一妻”的禁令,弄出什么庶子来,两位叔叔就有权“清君侧”!
一想到这个,朱瞻基就头皮发麻。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任何小心思都是徒劳的。而且他害怕他万一违背了曾祖父又爬出来找他了!
与其提心吊胆,不如彻底绝了念想。
想通了这一点,朱瞻基对待胡善祥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不再将这场婚姻视为束缚和任务,而是开始真正用心去经营。他发现,抛开最初的偏见,胡善祥确实是个很好的伴侣。
她聪慧伶俐,在太子妃的调教下,仪态端庄,谈吐得体,对经史子集也有自己的见解。
更重要的是,她性格温婉却不失坚韧,懂得察言观色,又能在他为政事烦恼时给予安静的陪伴和适时的宽慰。
朱瞻基开始主动抽出时间陪伴胡善祥。有时是和她一起在御花园散步,讨论新式火铳的威力或是海军远征的见闻。
有时是让她在一旁磨墨,自己则批阅一些祖父和父亲允许他接触的奏章,偶尔还会询问她的看法。
甚至,在朱棣接见重臣、商议要事时,朱瞻基也会争取让胡善祥在屏风后聆听学习,美其名曰“提前熟悉朝政”。
这种尊重和培养,让胡善祥受宠若惊,也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她感念太子妃的恩情,也珍惜朱瞻基的转变,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如何做好这个“唯一”的太孙妃上。
两人的关系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渐渐从相敬如宾,发展到有了几分真正的默契和温情。
朱瞻基甚至偶尔会觉得,有这样一位知书达理、一心为他的妻子,似乎也不错,至少比史书上那个为了孙贵妃折腾得鸡飞狗跳的“自己”要强得多。
“女人哪有江山事业好?”朱瞻基有时会这样安慰自己,但看着胡善祥的侧影,心里也会泛起一丝难得的宁静和满足。
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和胡善祥顺利成婚,然后她服下仙丹,生下聪慧健康的嫡子,彻底绝了后患,也让曾祖父和祖父放心。
然后,他就可以和祖父、父亲一起,大刀阔斧地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当然,他也没忘记曾祖父交代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朱元璋对这件事始终耿耿于怀,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朱瞻基利用协助处理政务的机会,暗中调动了一些可靠的力量,重新梳理当年靖难之役后的线索,重点关注各地的寺庙、道观,尤其是那些香火鼎盛却又有几分神秘的大寺。
他知道,这不仅是完成曾祖父的心愿,更是消除一个可能动摇皇位合法性的潜在隐患。
就这样,朱瞻基在家族的压力、自身的抱负以及对未来妻子的逐渐认可中,迅速成熟起来。
他不再是之前那个只知道玩蛐蛐、对政事一知半解的“好圣孙”,而是开始真正以一个继承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到重塑大明的宏伟事业中。
而他和胡善祥之间这种基于现实利益、却又慢慢滋生出的情感纽带,也成为了这个特殊家庭维系稳定、走向未来的重要基石。
地府中的苏小蕊,观察着朱瞻基的成长和与胡善祥关系的缓和,微微点头。
感情基础打得好,将来使用“生子丹”时阻力会更小,诞下的子嗣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也更有利于品性的培养。
一切,都在朝着她预设的“最优解”稳步推进。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3540/43674735.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