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直指科举制!
“父皇!”
李恪面向李世民,深深鞠了一躬,高声道:
“值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千年未有之大机遇……之非常之时!”
“当行非常之法,行非常之法,当用非常之人!”
“岂能再因品级、陈年出身,便将真正的大才弃如敝履,束之高阁?”
“难道要等到机遇流逝,挑战临头,我等才幡然醒悟,悔之晚矣?”
李世民悚然动容。
是啊!
面对此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就凭人才的出身和资历,就弃之如敝履?
李恪一抱拳:“父皇,诸公!世界已然不同,我大唐岂能不变?”
“愿我大唐,能以开拓美洲之气魄,开启一个不问出身,只问贤能;不重资历,只看才干的全新用人之局!”
“如此,方能使大唐之辉光,普照寰宇,成就真正万世不朽之基业!”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已不自觉地挺直了背脊。
握着御座扶手的手指,因为用力而指节泛白。
作为千古帝王。
李世民自然有囊括四海,气吞山河之志。
但李恪此刻描绘出的这幅“千年变局”图景。
其宏大!
其深远!
其颠覆性!
依旧远远超乎了李世民以往的构想!
他一直思考的是,如何巩固江山社稷,如何威服四夷,如何超越先贤。
李恪却直接将整个世界的棋盘铺开,告诉他:
游戏的规则,世界和边界已经彻底改变!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千年未有之大机遇……风口浪尖……”
李世民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眼中光芒越来越盛,有两团火焰在燃烧。
房玄龄的胡须微微颤抖,内心同样激荡。
他不由看向《世界堪舆图》上的壮阔山河。
再结合李恪所言,只觉浑身血液沸腾,心怀激荡。
房玄龄自负谋略,辅佐陛下开创贞观之治,已觉不负平生所学,此生无憾矣。
可直到此刻。
房玄龄才惊觉,自己与殿内的衮衮诸公,依旧在原有的旧框架内打转。
所思所虑,仍是“天下”而非“世界”!
李恪这一席话,在他面前推开了一扇大门。
门后是无限的机遇,也是无尽的挑战!
“不拘一格降人才……不问出身,只问贤能……”
房玄龄喃喃自语,随即猛地抬起头,与身旁的杜如晦交换了一个眼神。
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恍然。
他们之前确实更多考虑朝堂平衡,勋贵情绪。
却险些因为这“稳定”,扼杀了应对这“大变局”最需要的东西:
活力与魄力!
此二者何来?
人才!
良久。
“善!大善!”
李世民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群臣,最终定格在李恪身上,朗声说道:
“恪儿之言,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朕,准了!”
“即日起,擢升左卫中郎将苏烈苏定方,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总领征伐吐谷浑一切军政要务!”
“望其不负朕望,不负蜀王举荐,更不负此——千年未有之机遇!”
唐俭张了张嘴,这一次,终究没有再反对。
“儿臣谢父皇信重!”
李恪先是躬身一礼,感谢李世民对苏定方的任命,但他并未就此退下。
“父皇,诸公,既要行非常之事,自然需要源源不绝的非常之才。”
李恪继续道:“然儿臣观我大唐当今取士之制,虽开科举,意欲广纳天下贤才,破门阀之壅塞!”
“却仍有三大隐患,如美玉微瑕,如鲠在喉!”
“若不及时修正,恐非但不能成为盛世之基,反可能成为掣肘之锁!”
此言一出。
刚刚才从“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稍稍回过神来的众人,心头再次巨震。
科举?
三大隐患?
殿下此言何意?
秦王殿下这是要……改变科举制度?
很多人眉头微微皱起,心里升起一丝不悦。
殿下你要推荐苏定方,为征伐吐谷浑的主帅,他们勉为其难还能接受。
可改变科举?
这如何使得!
一时间,很多人心里升起警惕与反感之色。
“恪儿,科举有哪三大弊端,你且详细道来!”
李世民坐直身体,脸上露出郑重之色。
李恪目光扫过诸臣,丝毫没有避讳,直接点出了最敏感的门阀问题:
“第一,士族门荫,犹胜寒窗!”
“如今朝堂之上,显贵之位,多出自山士族门阀东崔、卢、郑、王,以及关中勋贵韦、杜、裴、柳!”
“其子弟,不必历经科场艰辛,仅凭父祖功勋、家族萌蔽,便可轻易获得散官、勋官,步入仕途!”
“而无数寒门学子,纵有管仲、乐毅之才,十年寒窗,呕心沥血,亦难与这些天生贵胄争锋!”
“长此以往,官员选拔之途,名为科举与门荫并行,实则门荫大行其道!”
“朝廷官吏,将渐渐沦为几家几姓之私器!”
“这朝廷,究竟会成为天下人之朝廷,还是那几家士族门阀之朝廷?”
“敢问父皇,皇权之下,岂容他人酣睡?”
御座之上,李世民的眼神骤然变得无比锐利。
李恪这番话,揭开了他内心最深的忧虑,李世民如何不知士族门阀之患?
现在官员选拔,仍以门荫荐举(世家大族推荐)、军功、胥吏晋升为主。
世家门阀互相联姻,垄断知识,把持仕途。
形成一个个独立于皇权之外的庞然大物!
大唐能夺取天下,他李世民能坐上这个位置,本身就得益于世家门阀支持。
但也正因如此。
李世民比谁都清楚这些门阀对皇权的威胁!
世家门阀,就是悬在皇权头顶的一把利剑!
稍有不慎,他们就会改朝换代,换个皇帝。
恪儿此言,哪里是说科举,分明是在提醒他!
“其二,考官识名,难以做到公允、公正!”
李恪直指科举操作层面的弊端,朗声说道:
“父皇,当下科举,考生试卷之上,姓名、籍贯赫然在列,一清二楚!”
“如此,主考、同考官阅卷之时,抬眼便可见此子出身何处,姓甚名谁!”
“如此一来!”
“若遇权贵暗中请托,或考官自身心存乡土之见、门派之私!”
“则才学之上品佳作,因出身寒微名落孙山!”
“文采之下品庸文,因家世显赫而金榜题名!”
“此非尽皆考官品德有亏,实乃制度存有漏洞,予人可乘之机!”
“公平二字!”
“从何谈起?”
李世民闻言,眉头紧锁,下意识颔首。
考官能清楚看到考生的身份、籍贯,相当于将诱惑,放在考官面前。
考官能经得住考验吗?
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考验的是人性,而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
下方的房玄龄、杜如晦等较为公允的重臣,亦是面露沉思,暗自凛然。
他们主持过科考,或参与过阅卷,深知在知晓姓名的情况下,要做到完全的唯才是举,何其艰难?
秦王殿下所言,的确是科举制的一大弊端。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4820/4338625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