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三国:开局截胡何太后 > 第26章 子龙,何不弃暗投明?

第26章 子龙,何不弃暗投明?


郭嘉提及赵云之名,如同在曹操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

赵云,赵子龙!这可是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一生忠勇无双的完美将领形象!

其武艺、其品性,都是曹操极为欣赏和渴望的。

“赵云,赵子龙……”曹操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志在必得的光芒,

“奉孝可知其详?”

郭嘉整理了一下思路,娓娓道来:

“据北边传来的零星消息,此子乃常山真定人,原为郡中义勇,后投公孙瓒白马义从。”

“其人武艺超群,尤擅枪法,有万夫不当之勇。”

“更难得者,是其为人忠厚谦逊,不争功,不诿过,体恤士卒,在军中颇有声望。”

“然,公孙瓒其人,明公是知道的,刚愎自用,只重用幽州元从,对赵云这等外来将领,虽用其勇,却未必信其心,更未予重任。”

“嘉观之,赵云在公孙瓒处,犹如明珠蒙尘,宝剑藏匣,不得施展啊。”

曹操听得连连点头,心中更加热切。

“赵云现在还没得到公孙瓒的重用,这正是挖墙脚的绝佳时机!”

“历史上他离开公孙瓒,是因为兄长去世,现在或许可以提前?”

他沉吟片刻,对郭嘉道:

“奉孝,袁绍与公孙瓒相争,朝廷既已下诏申饬,总需有所表示。”

“不如,就以调解双方争端、避免生灵涂炭为名,派一能言善辩、心思缜密之士为使者,前往幽州一行?”

“一来,可实地观察幽州局势;”

“二来,可伺机接触这位赵子龙。”

郭嘉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明公此计甚妙,公私两便。”

“使者人选……彧以为,太中大夫孔融,名望足够,且善于言辞,可担此任。”

他推荐孔融,是考虑到孔融的名士身份,更容易被公孙瓒接见,也便于掩护真实目的。

曹操却摇了摇头:

“孔文举名望虽高,然其性耿直,不擅机变,此事关乎重大,需隐秘进行。我看,就让满宠去吧。”

“伯宁(满宠字)执法严峻,心思缜密,能察言观色,堪当此任。”

“满伯宁确为佳选。”郭嘉同意。

计议已定,曹操立刻召见满宠。

满宠此时已因执法公正、能力出众被提拔为许昌令(相当于首都的市长兼警备司令),闻听曹操密令,肃然领命。

“伯宁,此去幽州,明面上是奉朝廷之命,调解袁、公孙之争,宣读诏书。”

”暗中,你需设法接触一位名叫赵云的将领,字子龙,常山真定人,现应在公孙瓒麾下。”

曹操郑重吩咐,

“我有一封亲笔信,你需当面交予他。此行凶险,务必谨慎,见机行事。”

“宠,明白!必不辱使命!”满宠沉声应道。

接下来,曹操屏退左右,独自在书房中沉思良久。

如何说服赵云?这是一个极其看重忠义的人,直接利诱恐怕适得其反。必须从大义、从形势、从对他个人抱负的理解入手。

他铺开上好的蔡侯纸,磨墨润笔,思索半晌,开始用东汉时期通行的文言文体,郑重写下这封招揽信。

他刻意模仿了这个时代书信的格式与文风,力求古朴典雅,又能直击人心:

“汉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督内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操,致书于子龙将军麾下:

顿首。

操尝闻,幽燕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今闻将军威名,震于河北,勇冠三军,义薄云天,心向往之,久矣。

然山河阻隔,未能促膝,每念及此,未尝不扼腕叹息。

夫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祸福共之,此乃平生之快事也。

若明珠投暗,宝剑藏匣,虽怀瑾握瑜,而不得展其志,岂不痛哉?

操不敏,窃观当今之世,豺狼塞路,社稷丘墟,天子蒙尘,苍生倒悬。

此正志士仁人肝脑涂地、匡扶汉室之时也。

操受命于危难之际,虽无才无德,然每念皇天后土、黎民百姓,未尝不中夜抚膺,思竭驽钝,扫清奸凶,重振朝纲。

然,独木难支,孤掌难鸣。

操常恨麾下,智谋之士不足运筹帷幄,忠勇之将不足摧锋陷阵。

闻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更兼忠义仁厚,体恤士卒,此乃国之栋梁,世之虎臣也。

若得将军相助,如旱苗得甘霖,暗室得明灯,操幸甚!朝廷幸甚!天下幸甚!

操亦知,将军乃信义之人,必念公孙伯圭(公孙瓒字)旧日之情。

然,操斗胆敢问:伯圭其人,刚愎自用,猜忌成性,穷兵黩武,虐用其民,此可谓明主乎?

幽州士民,困于战火,流离失所,此可谓仁义乎?

将军之才,困守一隅,不得施展,此可谓知人善任乎?

昔管仲射钩,桓公任之以政;

舅犯辞山,文公待之以礼。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古之贤者,皆识时务、明去就,择主而事,非为背信,实为存大义、救苍生也!

今孟德奉天子以令不臣,聚贤才以安天下。

许都新立,政通人和,屯田养民,砺兵秣马,志在扫平群丑,还天下朗朗乾坤。

此乃煌煌大道,非为一己之私。

将军若肯弃暗投明,孟德必虚席以待,委以重任,使将军之勇武,得用于护卫社稷;

使将军之仁心,得施于黎民百姓。

他日青史之上,必留将军忠义之名,岂不美哉?

言辞恳切,出于肺腑。干冒威严,不胜惶惧。

昭宁元年冬十月曹操顿首再拜”

写罢,曹操又仔细审阅数遍,自觉情理兼备,既表达了仰慕和看重,又点明了公孙瓒的缺陷和天下大义,更以古之贤者为例,消除了背主的道德包袱。

他小心地将信用火漆封好,交给早已准备停当的满宠。

满宠将密信贴身藏好,带着朝廷的诏书和仪仗,以天使(天子使者)的身份,北上前往战火纷飞的幽州。

一路无话。满宠抵达幽州时,正值袁绍与公孙瓒对峙的紧张时期。

公孙瓒困守易京(或其附近堡垒),听闻朝廷使者至,虽对朝廷(实为曹操)无甚好感,但名义上仍需接待。

满宠不卑不亢地向公孙瓒宣读了申饬袁绍、并要求双方罢兵的诏书。

公孙瓒对此嗤之以鼻,但也没有为难满宠。

利用在幽州军营中短暂停留的机会,满宠凭借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交际手腕,很快打听到了赵云的驻地,并找到了一个机会,在赵云巡营之时,巧妙地屏退左右,将曹操的密信亲手交到了赵云手中。

赵云接到信时,颇为惊讶。

他自然知道曹操如今的名声和地位,却不知这位远在许昌的曹司空,为何会给自己这个小小的骑都尉(或类似军职)写信。

他带着疑惑,回到自己的营帐,拆开了那封火漆密封的信。

烛光下,赵云一字一句地读着曹操的亲笔信。

信中的赞赏,让他感到些许赧然;

对天下大势和黎民苦难的描述,让他心有戚戚;

对公孙瓒“刚愎自用,猜忌成性,穷兵黩武,虐用其民”的评价,虽显尖锐,却或多或少戳中了他内心深处一些不愿面对的观感;

而那句“明珠投暗,宝剑藏匣”,更是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他在公孙瓒麾下,确实感到才能无法尽情施展,抱负难以实现。

尤其是信中所描绘的“奉天子以令不臣,聚贤才以安天下”、“扫平群丑,还天下朗朗乾坤”的宏伟蓝图,以及“使将军之勇武,得用于护卫社稷;”

“使将军之仁心,得施于黎民百姓”的承诺,深深打动了他。

他赵云从军,所求并非高官厚禄,正是为了匡扶社稷,保境安民!

这封信,文辞古雅,情理交融,将他内心的矛盾、抱负以及对当前处境的不满,都清晰地揭示了出来。

他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份真诚的看重和殷切的期待。

赵云握着信纸,在帐中沉思了整整一夜。他承认,曹操的信让他心动。

许昌朝廷代表着汉室正统,曹操展现出的气魄和求贤若渴,也远非如今的公孙瓒可比。

然而,“忠”字当头。

公孙瓒毕竟对他有接纳之恩,尽管并未重用,但此刻幽州危急,公孙瓒正值用人之际,他若此时离去,于心何安?于义何存?

天亮时分,赵云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铺开纸,研好墨,给曹操回了一封信。

他没有用曹操那般文采斐然的骈俪文体,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写下了自己的心声。

数日后,满宠带着公孙瓒敷衍的回复和赵云那封薄薄的回信,安全返回了许昌。

曹操迫不及待地拆开了赵云的回信。信上的字迹端正有力,一如赵云的为人:

“云拜言曹公麾下:

奉读华翰,感公知遇之恩,铭感五内。

公志在匡扶汉室,心系天下黎民,云虽不才,亦心向往之。

然,云尝闻,忠臣不事二主。

公孙将军虽有过失,然于云有收录之恩。

今幽州危殆,云若背之而去,是为不义,亦违本心。

公之言,云心甚动,然义之所系,不敢或忘。

待我了却与公孙将军之恩义,观其后行,若果不可辅,再图后会未迟。

言辞拙朴,伏惟钧鉴。

常山赵云顿首”

看着这封回信,曹操轻轻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起来。

虽然没有立刻招揽成功,但种子已经种下。

赵云承认“心甚动”,这就足够了!而且他承诺“再图后会”,这就留下了充足的余地。

“子龙真义士也!”曹操将信小心收好,对身旁的郭嘉、荀彧道,“如此忠义之士,值得等待。”

“幽州之事,尚未可知,我们静观其变即可。”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5947/4330174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