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八零有喜:糙汉的锦鲤小媳妇 > 第七十六章 新厂开局风波

第七十六章 新厂开局风波


新厂房落成后的第一个清晨,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晚衍”崭新的门牌上。院内,最后一车建筑废料刚被清走,空气中还弥漫着新鲜木料和水泥的味道。

苏晚站在宽敞明亮的裁剪区,指尖拂过光洁的台面。五十套“青瓷”系列带来的成就感尚未褪去,省城方经理追加的订单电报已静静躺在抽屉里。海外市场的门,被那五十套衣裳撞开了一道缝,现在,更多光线正争先恐后地涌进来。

“晚晚姐,”春妮的声音带着一丝犹豫,从身后传来,“新招的八个学徒工都到了,在院里等着呢。”

苏晚转身。院子里站着的姑娘媳妇们,眼神里有好奇,有期待,也有怯生生的不安。她们是“晚衍”规模扩大后第一批正规招收的学徒,来自本村和邻近村落。

目光扫过这些面孔,苏晚看到了三年前自己的影子。她深吸一口气,走到众人面前,声音清晰平和:“欢迎来到‘晚衍’。这里,手艺是立身的根本。三个月学徒期,管吃,有基础工钱。学得会,留下;学不会,也不强求。只有一条,进了这个门,就得守‘晚衍’的规矩——认真,仔细,不糊弄。”

没有慷慨激昂的许诺,只有实实在在的条款。女人们相互看看,脸上的紧张稍缓。

“春妮,带她们去熟悉环境,分配工位。秋菊,冬梅,把基础针法样本发下去。”苏晚利落地安排着,目光转向旁边一直沉默观察的陆衍。

陆衍微微颔首,走近低声道:“县里低息贷款的手续批下来了,钱这两天就到账。我约了县农机站的周工程师,下午过来看看,商量引进电动缝纫机的事。”

电动缝纫机?苏晚心头一动。那是她在百货大楼橱窗里见过,却从未想过能拥有的“高级货”。速度更快,针脚更均匀,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价格不便宜吧?”她下意识问。

“用贷款买,值。”陆衍言简意赅,“产量上去,成本才能下来。总不能一直靠大家点灯熬油。”

他的话总是切中要害。苏晚点头,心里已经开始盘算电动缝纫机的布局和电路改造。

下午,县农机站的周工程师如约而至。他是个戴着深度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中年男人,对陆衍十分客气,显然很认可他这个退伍军人的身份和能力。

周工程师仔细勘察了新厂房的布局和电路,又试用了现有的脚踏缝纫机,推了推眼镜:“陆衍同志,苏晚同志,引进电动设备是好事,但有几个问题要解决。第一,咱们公社目前的电压不太稳,直接上大功率电机,容易烧坏。第二,操作电动缝纫机需要专门培训,跟脚踏的不是一个路子。第三,后续维护保养,也是个事儿。”

问题实际而尖锐。喜悦被冲淡,苏晚冷静下来。看来,扩大规模并非简单的买机器、招人手。

“周工,您看有什么解决办法?”陆衍沉稳地问。

“电压问题,可以申请给咱们这条线加个稳压器,不过需要公社和电力所协调。操作培训,我这边可以提供基础教材,但具体上手,还得你们自己摸索。维护嘛,”周工程师笑了笑,“只要你们用得爱惜,我定期过来看看,问题不大。”

事情变得复杂起来,牵涉到更多部门和协调。苏晚看着陆衍,他脸上没什么表情,只道:“麻烦周工帮忙列个稳压器的申请流程和所需材料。培训教材,也请您费心。”

送走周工程师,夕阳已将天边染红。新厂房里,学徒工们还在春妮的指导下,笨拙地练习着直线针脚。李桂芹带着秋菊、冬梅在清点布料库存,为接下来的订单做准备。

一切看似井然有序,苏晚却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压力不再来自明确的订单期限或恶意的竞争,而是源于发展本身带来的新挑战。管理、技术升级、外部协调……每一样都需要学习和突破。

“一步步来。”陆衍的声音在身边响起,他递过来一个洗干净的西红柿,“先解决稳压器的事。明天我去公社找王书记。”

他总是这样,在她思绪纷乱时,给出最清晰的下一个步骤。苏晚接过西红柿,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口中弥漫,稍稍驱散了心头的滞涩。

“嗯。”她点头,“稳压器要尽快。至于培训……”她目光投向那些认真练习的学徒,“我想,是不是可以请丽华师傅有空过来指导几次?她见多识广,或许有办法。”

“可以。”陆衍赞同,“付出点报酬也行。”

夫妻俩站在暮色渐浓的院中,低声商议着,将庞大的难题分解成一个个可以着手解决的具体事项。

然而,发展的浪潮带来的,并非只有技术和管理的挑战。

几天后的傍晚,苏晚正在检查学徒工们的针线作业,王婶风风火火地找了来,把她拉到一边,脸上带着愤愤不平。

“晚晚,你听说了没?村里有人嚼舌根,说咱们‘晚衍’现在架子大了,招工还要考试,工钱给得抠搜,比不上去镇上打零工!”王婶压着嗓子,气不打一处来,“还说啥……你用县里的贷款买‘金贵’机器,是沾了集体的光,肥了自己腰包!”

苏晚握着针线样本的手紧了紧。流言蜚语,如同附骨之疽,从未真正远离。只是这次,攻击的点变成了“规模”和“贷款”。

“婶子,别生气。”苏晚上自己冷静下来,“嘴长在别人身上,我们管不住。‘晚衍’招工条件白纸黑字,工钱比照县里同行业,只高不低,问心无愧。至于贷款,”她顿了顿,声音更稳,“那是用来发展生产,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以后都是要还的。机器买回来,产量上去,需要的人手更多,对村里是好事。”

“理是这么个理,可那些人红眼病犯了,就胡说八道!”王婶依旧忿忿。

“清者自清。”苏晚拍拍王婶的手,“只要我们做得正,站得直,时间会证明一切。眼下,把生产抓好,把订单按时保质完成,比什么都强。”

她语气平和,眼神却清亮坚定。王婶看着她,心里的火气莫名消了大半,叹道:“你这孩子,心思是越来越稳了。”

送走王婶,苏晚独自在厂房里坐了一会儿。流言伤人,尤其是在这刚刚起步的关键时期。她想起陈老的话——“树大招风”。看来,“晚衍”这棵树,是真的开始招风了。

晚上,她把这事告诉了陆衍。陆衍听完,没什么太大反应,只说了句:“意料之中。”他正在灯下研究周工程师留下的电动缝纫机说明书,图纸铺了半张桌子。

“贷款用的是国家支持个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合法合规。机器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终受益的是在这里干活的人和用我们产品的客人。”他抬起头,目光冷静,“有人议论,正常。关键是我们自己不能乱。”

他的镇定像磐石,让苏晚浮动的心再次安定下来。是啊,发展路上,岂能没有一点杂音?

“稳压器的事,王书记那边怎么说?”她转移了话题。

“申请递上去了,他答应帮忙协调,但需要时间。”陆衍放下图纸,“这之前,我们可以先着手培训。丽华师傅那边,我明天去请。”

接下来的日子,“晚衍”在一种外松内紧的氛围中运转。新学徒们在春妮和几位老员工的带领下,从最基础的针法开始学起。苏晚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版型的设计和面料采购上。省城的订单要求高,款式更新快,她必须走在前面。

丽华师傅被陆衍请来,给骨干员工做了几次培训。看到宽敞的新厂房和崭新的设备,她连连感叹苏晚和陆衍的魄力。针对电动缝纫机的操作,她也提出了一些实用的建议。

“机器是死的,人是活的。”丽华师傅捻着一块丝绸面料,对苏晚说,“再好的机器,也得靠人驾驭。特别是做高端定制,很多细节机器替代不了,还得靠手感,靠经验。”

苏晚深以为然。她意识到,在追求规模效率的同时,“晚衍”立足的根本——手艺和品质,绝不能丢。

这天,她正在工作室里修改设计图,春妮领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晚晚姐,这位同志说是县广播站的,想采访咱们‘晚衍’。”

苏晚抬头,看到一个穿着蓝色列宁装、梳着两条麻花辫的年轻姑娘,手里拿着笔记本和钢笔,笑容爽朗。

“苏晚同志,你好!我是县广播站的记者,我叫夏晓芸。”姑娘主动伸出手,“我们听说了‘晚衍’带动妇女就业、产品还出口海外的事迹,觉得非常有代表性,想做个专题报道,不知道你是否方便接受采访?”

报道?苏晚微微一怔。这倒是出乎意料。流言的阴影尚未完全散去,官方的认可却已悄然到来。

她很快镇定下来,与夏记者握了握手:“夏记者你好,欢迎。采访可以,但我们就是普通个体户,做了点力所能及的事,恐怕没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苏晚同志你太谦虚了!”夏晓芸笑声清脆,“你们的故事,正是改革开放春风下,农村新气象的生动体现啊!”

采访在新厂房里进行。夏晓芸问了“晚衍”的创办历程、经营模式、如何带动妇女就业、未来的发展规划,还特意去看了学徒工培训的场景,采访了李桂芹、春妮等人。

面对话筒和笔记本,苏晚尽量客观陈述,不夸大,不回避困难,也坦诚了目前面临的技术升级和管理挑战。她提到县里的贷款支持,提到周工程师的帮助,提到丽华师傅的指导,唯独没有提那些流言蜚语。

夏晓芸听得认真,记得飞快,眼中不时闪过钦佩的光芒。

送走夏记者,春妮有些兴奋:“晚晚姐,要是广播里播了,咱们‘晚衍’是不是就更出名了?”

苏晚看着窗外湛蓝的天空,心情有些复杂。出名,意味着更多的关注,也意味着要承受更多的审视。是机遇,也是考验。

“出名不重要,”她收回目光,对春妮,也像是对自己说,“把产品做好,把大家的日子过好,才最重要。”

几天后,关于“晚衍”的报道在县广播站黄金时段播出。夏晓芸用充满感染力的声音,讲述了清河村这个由退伍军人和重生女性创办的服装作坊,如何从无到有,带动乡邻,并将产品推向海外的故事。

报道重点突出了“晚衍”在个体经济发展、妇女解放、手艺传承方面的积极意义,称之为“改革开放浪潮中一朵跃动的浪花”。

广播播出的当天,“晚衍”小小的门庭若市。有好奇来看热闹的村民,有闻讯想来订货的镇上的商家,甚至还有邻县妇联组织过来参观学习。

苏晚和陆衍忙得脚不沾地。面对赞誉和好奇,苏晚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谦逊。她让春妮负责接待参观,自己则和陆衍抓紧时间,与有意向的客户洽谈。

名气,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订单。但苏晚心里清楚,这阵风能刮多久,最终还是要看“晚衍”能不能扎扎实实地走下去。

傍晚,好不容易送走最后一波客人,苏晚和陆衍都累得几乎脱力。两人坐在新厂房的门槛上,看着天边最后一抹晚霞。

“稳压器的申请,批下来了。”陆衍忽然开口,声音带着疲惫,也带着一丝轻松,“电力所下周一过来安装。”

这无疑是个好消息。电动缝纫机终于可以派上用场了。

“还有,”陆衍顿了顿,侧头看她,“下午县轻工局郑副局长托人带了话,说之前的事是误会,希望我们不要有顾虑,好好干。”

苏晚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这大概是那篇报道带来的效应。曾经潜在的阻力,在官方定调的舆论面前,悄然化解了。

她靠在门框上,长长舒了口气。这一天,像坐过山车,起伏跌宕。

“陆衍,”她轻声说,“我有点怕。”

陆衍看向她,没说话,用眼神询问。

“怕我们走得太快,根基不稳。怕被名声所累,忘了初衷。”苏晚说出心中的隐忧。发展带来的喜悦是真实的,但随之而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也同样真切。

陆衍沉默了片刻,伸出手,覆盖在她微凉的手背上。他的手掌宽厚,粗糙,带着令人心安的温度。

“路是人走出来的。”他声音低沉,却有种斩钉截铁的力量,“只要方向没错,步子稳点,慢点,没关系。”

他握紧了她的手:“我陪着你。”

简单的三个字,驱散了苏晚心头最后一丝迷茫和畏惧。是啊,只要他们在彼此身边,只要方向一致,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6372/1111104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