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 扬帆起航!
清晨六点半,冬天的宁北天色还未大亮,只有东方天际透着一丝朦胧的鱼肚白。
厂区里回荡着起床广播的号角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林默生物钟很准,几乎在广播响起的同时就睁开了眼睛,侧头看了看身边还在熟睡的高余,窗外的微光勾勒出她恬静的侧脸。
昨晚半夜,高余抱着被子跑来说害怕……然后还是悄咪咪的睡在了一起。
他轻轻推了推她:“小余,该起床了。”
高余迷迷糊糊地“嗯”了一声,揉了揉眼睛,适应了一下陌生的环境,才反应过来自己已经身在宁北红星厂了。
她看着已经坐起身的林默,心里涌起一股踏实感,也立刻跟着起床。
两人简单洗漱,宿舍条件虽然简朴,但热水供应很充足,这在高余看来已经是个不错的惊喜了。
林默换上了一身半旧的蓝色工装,高余则穿了一件素雅的棉袄,围着昨天徐伟平送的那条羊毛围巾,显得清爽又精神。
走出宿舍楼,清冷的空气让人精神一振。
路上已经能看到不少早起锻炼或赶去食堂的老工人,见到林默,都热情地打着招呼:“林所长早!”“所长回来啦!”
没走多远,就碰上了几个眼熟的年轻面孔,正是昨天刚到的其中几个大学生,包括王海,张建兵和那个高壮的张伟。
几人显然也没睡好,眼下挂着明显的黑眼圈,神情却带着兴奋。
林默停下脚步,笑呵呵地看着他们:“怎么,几位同志,昨晚没休息好?顶着熊猫眼可不行,咱们厂的工作强度可不小。”
王海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实话实说:“报告林所长,我们……我们寝室聊了大半夜,太激动了,有点睡不着。”
张建兵也赶紧点头:“是啊,所长,一想到今天不知道会被分到什么项目组,心里既期待又有点没底。”
张伟嗓门大,带着点年轻人的直率:“所长,我们啥时候能正式干活啊?手都痒了!”
林默理解地笑了笑,目光扫过这几张充满朝气和求知欲的脸庞,点了点头:
“你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厂里对你们有统一的安排,前期主要是熟悉环境,学习和培训。”
“红星厂的研究工作,光有热情不够,还需要扎实的基础和对我们现有技术体系的了解。”
“别着急,机会有的是,就怕你们到时候嫌任务重。”
林默笑呵呵的说道,几个年轻人听了,心里的那点忐忑消散了不少。
“是!所长!”几人异口同声地应道。
“快去吃早饭吧,食堂七点半之后人就多了。”林默叮嘱了一句,便和高余继续朝食堂走去。
红星厂第一食堂,俨然是厂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是一座宽敞的苏式建筑,内部挑高很高,即使摆放了大量的桌椅也不显得拥挤。
此时正是用餐高峰,人声鼎沸,窗口前排着不算长的队伍,秩序井然。
空气中弥漫着各种食物混合的诱人香气。
刚出笼的馒头,包子的麦香,小米粥,棒碴粥的谷香,还有炒咸菜,腐乳,茶叶蛋的咸香。
最引人注目的,是食堂门口和内部墙上张贴的醒目标语: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珍惜粮食,杜绝浪费”!
“吃饱吃好,为国防建设添砖加瓦”!
而真正让所有新老职工,尤其是刚来的大学生们感到震撼的,是食堂的规则,完全免费,品种丰富,按需取用,只要不浪费!
早餐的品种丰富得超乎大家想象。
窗口里,雪白的大馒头,胖乎乎的肉包子,一大桶一大桶冒着热气的小米粥,大米粥,棒碴粥随便打。
配菜有炒咸菜丝,酱豆腐,煮花生米,甚至还有罕见的香油拌咸菜丝……………可以说是天南海北各个菜系都能见着。
何建设果然已经在靠窗的一个位置上等着了,面前摆着一碗粥和一个馒头,正小口喝着。
看到林默和高余进来,他连忙招手。
林默和高余去窗口打了饭。林默要了一碗小米粥,两个馒头,一个茶叶蛋和一碟咸菜。
高余胃口小,只要了一碗豆浆和一根油条,外加一个煮鸡蛋。
三人坐下,何建设看着林默的餐盘,笑道:“还是老样子,简单管饱。”
林默咬了口馒头,就着咸菜,说道:“这样挺好,食堂这块,老何你抓得不错。”
“让工人们能吃上热乎,像样的饭菜,比发什么口号都实在,这才是工人们身边最切切实实,容易接触到的东西。”
何建设咬了一口包子,感慨道:“这都是你当初力排众议定下的规矩,一开始还有人担心成本太高,现在看看,工人们的干劲和反馈,这点投入太值了!”
“新来的那些大学生,昨天一听说食堂免费,而且伙食非常好,眼睛都亮了。”
高余小口喝着豆浆,听着两人的对话,看着周围工人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表情,心中对林默的管理理念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林默一边吃,一边对何建设说:“老何,通知一下,九点整,在会议室开生产例会,领导班子和各车间、项目组负责人参加,新的一年开始了,咱们得把今年的项目规划敲定下来,任务不轻。”
“没问题,我吃完就去安排。”何建设立刻应下。
吃完饭,高余要去宁北市电视台报到上班,林默将她送到厂门口,看着她坐上厂里安排的通勤车离开,这才转身走向自己的办公室。
回到那间阔别了大半个月的所长办公室。
办公室依旧整洁,窗明几净,显然是每天都有人打扫。
熟悉的办公桌,桌上文件夹摆放整齐,电话机擦得一尘不染,后面那面墙上挂着巨大的厂区平面图和项目进度表。
一切都和他离开时差不多,但又仿佛有些不同,空气中似乎都沉淀着等待他归来处理的公务气息。
林默放下手里的文件,习惯性地想喊:
“叶城,泡杯茶来。”话到嘴边,才想起来昨天回来就强制给叶城放了假,让他回家好好休息几天。
这位忠诚可靠的司机兼警卫,跟着他东奔西跑,也确实是辛苦了。
他不由得摇头笑了一声,自力更生,走到墙角放着暖水瓶和茶叶罐的小茶几旁,给自己泡了一杯浓茶。
茶叶是普通的茉莉花茶,但在这清冷的早晨,一杯热茶下肚,暖意顿时从胃里扩散到全身,思路也仿佛更加清晰。
他端着茶杯,坐回到宽大的办公椅上,目光扫过桌面。
离开这段时间,虽然有何建设和秦老主持大局,但需要他最终拍板决策的事情,依然积压了不少。他深吸一口气,开始梳理年后的重点工作。
首先,是红星厂的重大项目布局,有四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优先度排在最高的“星火”通讯项目。
这是他在京都时就和李振华部长,王军副部长汇报过的重点,主要是攻克移动电话技术,抢占未来通讯制高点,并且关系到后续的信息化进一步推进,属于重中之重。
相关资料和初步构想他已经做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尽快立项,组建核心团队。
这个项目技术门槛极高,涉及网络架构,信号处理,终端设计等多个方面,需要抽调精兵强将,甚至可能还要继续从外部引进人才。
他初步设想让电子与信息工程研究室牵头,李卫国、赵志刚他们有一定基础,可以作为骨干,再补充新人。
第二部分是能源项目:韩志城院士的加入,让这个项目瞬间提升了几个量级。
想到韩老,林默嘴角不由露出一丝无奈的微笑。
昨晚何建设家的聚餐,不是没请韩老,而是他亲自去实验室请了,结果这位老院士正对着一堆瓶瓶罐罐和数据记录纸埋头苦干,说什么也不肯离开。
那股科研的狠劲和专注度,连林默都自愧不如。
最后,还是林默让食堂特意做了几个好菜,亲自给他送到实验室,看着他匆匆扒了几口又继续投入工作。
有韩老坐镇,新型动力电池。特别是基于稀土添加剂提升性能的镍镉电池,以及他提出的更具前瞻性的锂电方向的研发进度,应该会比预期更快。
然后是其他在研迭代项:“天眼”无人机需要继续优化实时图像传输系统和续航能力,“点睛”激光制导系统要准备规模化生产,81式自动步枪的定型工作要收尾,“红箭-1”火箭筒和63式改进部件的生产要保质保量完成。
其次,是组织架构的调整。
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经过年前京都的第三次大规模招聘,研究人员总数已经突破了五百人!
再加上行政,后勤,生产辅助等岗位,整个研究所的规模已经达到了七百人以上,俨然一个大型科研机构的体量。
原先相对扁平化的管理结构,已经有些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了。
林默准备重新完善组织架构,明确各级职责,建立更高效的管理和决策流程。
比如可以考虑在研究所下面,按专业领域或重大项目设立更细分的研究室或项目部,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的自主权。
同时也要预留出足够的晋升空间和职位,给后来者比如表现突出的李卫国,赵志刚,甚至新来的王海,张建兵他们,看到明确的发展路径。
这样才能留住人才,激发活力。
最后一部分是民用市场产品的持续开发与竞品上线。
“红星”牌电视机取得了空前成功,但市场不可能由一家独占,竞争迟早会来。
需要未雨绸缪,开发新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产品,形成产品矩阵,巩固红星电子设备厂的品牌和市场地位。
在这方面,林默初步的想法有几个方向。
一个是便携式音乐设备,也就是“随身听”的概念。
现在录音机体积庞大,便携性差。
如果能开发出使用磁带,体积小巧,用电池供电,戴耳机听的个人音乐播放器,毫无疑问会引爆一个新的消费市场。
并且其中涉及到的技术不难,并不会占用太多资源。
然后是个人计算机及外设。
虽然目前个人计算机在国内还远未普及,但林默知道这是未来的大趋势。
目前红星厂可以先从相对简单的方面入手。
比如与计算机配套的打印机。
哪怕是最初级的点阵打印机,只要能解决技术问题,在国内机关,企事业单位都会有巨大的需求。
………………
林默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下这些思路,准备在稍后的生产例会上进行讨论。
就在他沉浸于思考规划时,办公室外,新的一天对于那三百多名大学生来说,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新入职大学生的“红星第一课”。
在厂行政部门几名干事的组织下,所有新人在宿舍楼下集合完毕。虽然昨晚“夜谈”导致睡眠不足,但此刻每个人都精神抖擞,充满了对未知一天的期待。
他们被分成了几个小组,由行政干事和几位从老员工中挑选的引导员带领,开始全面熟悉红星厂。
首先是大致的厂区参观。一行人走在规划整齐的厂区道路上,引导员边走边介绍:
“这边是总装车间,主要是‘红箭-1’火箭筒和63式改进部件的最后组装……”
“那栋挂着保密标识的红砖楼,是‘启明星’微光夜视仪的生产车间,进出管理非常严格。”
“看那边,新建的厂房,是给‘天眼’无人机项目组预留的……”
“远处那片围起来的空地是特种测试靶场,咱们厂很多新装备都在那里进行最终测试。”
看着一个个车间,一栋栋厂房,听着那些只在传闻中听过的项目名称从引导员口中说出,新人们无不感到心潮澎湃。
王海低声对身边的张建兵说:“建兵,你看到没,那个无人机车间!要是能进去就好了!”
张建兵同样眼神热切:“还有激光制导项目,听说叫‘点睛’,昨天李卫国提过一嘴,说是能指哪打哪,太厉害了!”
张伟则对那个巨大的总装车间更感兴趣,看着工人们用推车运送着零件进出,喃喃道:“这规模,比我想象的大多了……”
参观完厂区,接下来是集中的入职培训。
在一个临时布置成教室的大会议室里,由厂办,保卫科,技术科的负责人轮流上课。
厂办主任首先介绍了红星机械厂以及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的发展历史,光荣传统,
当听到研究所目前有超过五百名科研人员时,台下响起一片低低的惊呼。
保卫科科长则重点强调了保密条例。
他神情严肃,列举了各种泄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需要遵守的保密纪律,包括不该问的不同,不该去的地方不去,所有研究资料严禁带出厂区等等。
这让新人们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了军工单位的特殊性和肩负的责任。
技术科的一位老工程师,则概要性地介绍了研究所目前几个主要项目的技术方向和取得的成果。
虽然很多细节不能透露,但那宏大的技术目标已经足以让这些年轻的技术迷们心驰神往。
培训过程中,王海碰了碰张建兵,悄声说:
“听到没,保密条例这么严,感觉咱们真的接触到核心的东西了。”
张建兵点点头,低声道:“这才有干头,要都是些不痛不痒的项目,也没必要这么严格了。”
旁边一个学化工的女生对同伴小声说:“韩院士真的在咱们厂!能源项目,搞电池的,我觉得这个方向很有前途……”
集中培训之后,按照林默制定的培养计划,所有新人还将进行为期一周的车间轮训。
他们会被分成更小的小组,轮流进入到不同的生产车间或辅助部门,进行观摩和简单的实践操作。
目的是让他们对红星厂的生产流程,技术基础有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整个前期的培训体系,时间跨度将长达一个月。
“林所说了。”引导员在介绍轮训安排时强调。“这叫体系化培养,别看这一个月好像没直接参与研发,但磨刀不误砍柴工。”
“了解了咱们厂的‘家底’和运作方式,以后你们无论分到哪个项目组,上手都会更快,也更能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这个安排,虽然让一些急于投入具体研究工作的年轻人觉得有点“漫长”,但大多数人都表示理解和认同。
王海在听完安排后,对张建兵说:“林所长考虑得还是很周到,这样也好,免得我们像无头苍蝇一样,啥都不懂就瞎干。”
张建兵也表示赞同:“是啊,而且轮训也能看看哪个方向更适合自己。”
上午九点,悄然而至。
林默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敲响,秘书的声音传来:
“林所长,会议时间到了,各位领导都已经到会议室了。”
林默从纷繁的思绪中抬起头,合上写满思路的笔记本,端起已经微凉的茶水喝了一口,整理了一下衣领,拿起桌上准备好的几份文件,沉声道:
“好,我这就过去。”
他站起身,步履沉稳地走向门口。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7128/11110998.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