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江夏文会(2)
评委席上几位老臣也微微颔首,显然对其阐述颇为认可。
压力,顿时全压到了秦浩然这一边。所有的目光,好奇的、审视的、担忧的、甚至略带幸灾乐祸的,都聚焦在这个身材瘦小的少年身上。
王教授坐在一旁,手不自觉地在袖中握紧,目光紧紧跟随着秦浩然,充满了担忧。
秦浩然走到场中,先是对评委和蒋君瑜再次恭敬行礼,姿态不卑不亢。
并未急于反驳对方那番完美的论述,而是先以一种客观梳理历史脉络的姿态,开始清晰陈述“霸道”的核心理念与现实依据,传入每个人耳中:
“蒋兄所言王道,立意高远,描绘之盛世图景,固然令人心向往之,亦是我辈儒生心中孜孜以求之理想。然,学生窃以为,治大国若烹小鲜,需察其时,度其势,不可一概而论。
学生今日所陈之霸道,并非对方兄台或世人通常所误解之单纯恃强凌弱、暴虐无道。学生以为,霸道,实乃乱世之中,国家求存图强之必然选择,亦有其不可磨灭之历史功绩与现实考量下的必要之需。
其核心理念,在于审时度势,务实求效。在于以力假仁,即借助实力来推行某些有利于秩序稳定的政策,核心在于富国强兵,建立中央权威,稳定社会秩序。
试想春秋之世,周室衰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礼崩乐坏,诸侯相互攻伐兼并。
当此之时,空谈仁义道德,往往难以制止干戈。齐桓公提出‘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并非仅仅依靠空洞的仁义说教,实则是凭借齐国强大的国力与管仲之谋略,建立霸主权威,方能有效制止不义之战,存亡继绝,维护了当时华夏文明的一定秩序!
再看晋文公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看似谦逊礼让,实则是谋定后动的战略抉择,一战而奠定霸主地位,稳定中原局势,此非霸道于乱世之功耶?”
秦思齐引述春秋史实,条理分明。接着,他更进一步,引入支撑霸道的法家思想,使其论述更具深度:
“及至战国,更是大争之世,列国环伺,强弱存亡系于顷刻之间。
当是时也,商君变法于秦,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明法令,虽刑罚严峻,然能迅速有效地集中举国之力于富国强兵一事,使秦由西陲被中原诸国鄙视为蛮戎的弱国,一跃而成虎狼之强。
韩非子曾言:‘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 此言虽显绝对,却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在特定残酷的时势下,国家实力皆为生存之根本这一冰冷现实。
霸道,正是通过法、术、势之综合运用,以严明律法约束臣民行为,以政治谋略驾驭群臣,以君主权威统摄全局,方能高效地富国强兵,内平祸乱,外御强敌,于存亡之秋求得一线生机。”
最后,总结陈词,试图将“霸道”从纯粹的负面评价中拉回一个更中立、甚至更具建设性与阶段性的层面:
“故而,学生以为,王道如养身,需心境平和,饮食有度,徐徐图之,方能润泽身体,延年益寿,其效缓而长远。
霸道则如治病,尤其重症急症,需用猛药去疴,虽有风险,却能立竿见影,挽救性命于顷刻。
于国家初创、积贫积弱、或面临生死存亡之危急关头,若无霸道之雷霆手段,迅速富国强兵,整肃内政,建立起有效的秩序与权威,则空谈王道仁义,无异于筑沙为塔,何谈长治久安?
《诗经》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秦虽行霸道而一统六合,其国祚不长,然其创立的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等制度架构,岂非为后世大汉乃至历代大一统王朝奠定了万世不易之基石?
霸道之功,在于破旧立新,在于集中力量,应对危局,在于为更高阶段的治理(或许包括王道)创造条件。岂可因其手段刚猛,便全然否定其于特定历史关头,护国安民、开创局面之不可或缺之价值?”
秦浩然这一番论述,引据经典与史实,逻辑清晰,层层递进,既承认了王道的理想价值,又充分论证了霸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并未将两者视为绝对对立,而是试图阐明,它们或许是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国家处境下的不同选择,甚至可能是互补的。其最终目的,或许皆可通向天下安宁的境界。
秦思齐发言完毕,微微躬身,退回原位。
晴川阁内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之中。只有窗外江风吹拂艾草的沙沙声,以及远处隐隐的江涛声。
众人都在消化他这番与主流观念有所出入,却又言之成理、论之有据、难以轻易驳斥的论述。
许多学子面露沉思,先前对霸道的刻板印象似乎有所松动。
评委席上,几位考官相互交换着眼神,低声议论,手指在案上轻轻敲点,显然对这位年仅十一岁的沔阳少年,能如此深入地剖析霸道这一复杂概念,并将其与具体历史现实紧密结合,展现出超越年龄的见识与思辨能力,感到十分惊讶与欣赏。
最终胜负,悬于评委一念之间。江风更疾,穿过轩窗,带来江水微腥的气息,也吹动了少年们额前的发丝和心中激荡。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7431/4207270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