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隆万盛世 > 第1504章 1594南洋粮食

第1504章 1594南洋粮食


“我觉得,黄台吉未必会接受朝廷的旨意。”

    一群人出了乾清宫,路上张四维就说起他的看法。

    在万历皇帝表达了态度后,张四维果断放弃说话,任由万历皇帝和魏广德把事情定下。

    不过,出了宫门,张四维还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再次重复一遍,这对于树立他在朝中的地位是有利的,至少让他们知道,他不支持魏广德这个首辅的决定。

    “尝试一下吧,毕竟这次也属机会难得,如果能借此给蒙古诸部统计人口,发放户贴,朝廷就算付出一些粮食,也算没有白给,总算能借此掌握草原的情况。”

    申时行出来劝解道,魏广德的想法天马行空,但是借助此次草原雪灾,似乎有一定可能性。

    至于顺义王如果不愿意,不接受,那就到时候再说。

    反正朝廷已经把能做的做了,如果不能搞清楚需要救济多少人,那就只能像往常一样,给几车粮食了事。

    而此时,乾清宫里,万历皇帝依旧坐在大殿上首的龙椅上。

    他腰板笔直,双手自然垂下。

    但是,在手边,被御书案遮挡的地方,也放着一份密奏。

    直到魏广德等人离开,他撇了眼桌上郑洛的奏报,又拿起手边那份密奏仔细看起来。

    密奏是东厂上的,现在东厂名义上厂公还是张宏,但实际权力,已经按照皇帝的意思,由张鲸提督。

    而东厂给他上的第一份密奏,居然就是指控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炌暗中依附魏广德,在都察院里挡塞言路。

    密奏里说陕西道御史杨四知上奏弹劾已故太师张居正的十四项大罪,包括“大致说他贪婪放肆、篡夺权位、拉帮结派,忘记亲族、欺骗皇上,误导君主祸及百姓”等罪名后,陈炌就在都察院里打压御史,先后阻止四川道御史孙继先、言官陈与郊、向日红等人上奏弹劾张居正。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陈炌受到魏广德授意。

    他们同出江西,与兵部尚书张科、工部尚书江治、户部侍郎魏时亮、吏部侍郎劳堪等人构成赣党。

    说实话,这封密奏非常利害,把魏广德的小圈子几乎一网打尽。

    这么多年的谋划,魏广德的执政小圈子已经初具规模,确实占据了大明朝堂很重要的位置。

    最关键最后,还点出魏广德和张居正的私交深厚,当初他们在内阁也只是演双簧,故意制造一些对立蒙蔽圣听,以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魏广德入宫前,万历皇帝还在思考密奏的可靠性。

    是的,他让张鲸管东厂,并没有要搞事儿的意思。

    但是显然,张鲸没有做到,反而直接给他一个王炸。

    张居正对万历皇帝的培养,很重视的一环就是教会他不要看表象而是要看本质,魏广德也多次这么告诫他。

    所以,万历皇帝收到密奏第一时间是不相信的,而是在思考张鲸和魏广德之间是否有矛盾。

    他讨厌张居正、冯保,身边人大抵都已经发现,而张鲸递过来的这份密奏,有意无意的就把张居正和魏广德联系到一起。

    这让他不得不生疑,是不是张鲸有意为之。

    他的视线落在张鲸认为是赣党的一干官员名字上,他们确实都是江西人,和魏广德同出一省。

    不过大明官员这种照顾乡党的事儿,其实并不鲜见。

    至于张鲸说魏广德和张居正是一伙儿的,他并不怎么相信。

    其实,如果密奏里不提魏广德和张居正的事儿,只是着重阐述魏广德和赣党在朝堂的权利,他或许还会动容。

    毕竟,皇帝最怕的就是下面的官员勾连在一起,侵夺皇权。

    至于其他,只要不是做的很过分,威胁到皇权,他都可以视而不见。

    其实在张鲸和魏广德之间,万历皇帝还是更相信魏广德,毕竟张鲸跟着他的时间尚短,而魏广德在他幼年时就已经时常出现在身边。

    “来人,传张鲸来见朕。”

    万历皇帝开口吩咐道。

    “是。”

    一旁的內侍急忙答应一声,快步走出殿外。

    而魏广德等人已经回到内阁,也不等兵部正式上奏,魏广德就把人召集在一起,让申时行拟旨郑洛,把朝廷的意思传达过去。

    同时,张学颜也在内阁写了几张条子,就是派出户部官员去通州,清点粮食。

    而张科暂时没有做出什么决定,大军出动,还得等到大同那边传来消息也不迟。

    实际上,这段时间蓟镇留守兵马,都被董一元集结在长城沿线,时刻戒备北方的威胁。

    所以,兵部只需要动员京营的五军营就可以了。

    一道道命令从内阁发出,驿递是没资格质疑大人们决定的,收到旨意当即马不停蹄就冒着鹅毛大雪冲出了京城,向西北方向而去。

    而户部,几个负责通州仓的郎中则是臭眉苦脸,这么大的风雪,他们还要出城去通州公干,眼看着快要过年了。

    “这个年,怕是回不来京城了。”

    “谁说不是呢,以往下道文书就行了,张大人这次却要我等过去亲自验仓,真是”

    剩下的话没敢说,张学颜在户部时间不短,抱怨几句如果传到大人耳朵里,怕是就要倒霉了。

    “没听外面传的吗?蒙古人聚集在大同城外,应该是山西那边没粮了,要从通州调粮过去。”

    他们也不傻,兵部那边并没有保密,草原遭遇暴雪的消息,此时已经在京中传开,蒙古人避灾就只能往南走,往长城靠,天气总要比北方好一点。

    而到了大明这边,自然就会要这要那的。

    几人被要求尽快动身,他们也都让人回家递话,准备行李。

    现在坐在衙门里,就等家人送东西过来,然后就在京营派出的护卫下去通州办差。

    这点,大明朝廷做的还是很好,官员外出办差,京营调一队护卫随行。

    一路上吃喝都是驿站,有京营随行当随从,只不过时节不好,如果是平时,他们还是很喜欢出京办差的。

    一个多时辰后,就在各家先后把行李送到户部衙门,张学颜也从内阁回来。

    随即,书吏就过来把几个倒霉蛋叫去尚书值房。

    “此次事关重大,去了通州,先点两万石粮食,立即发运密云,兵部会调派兵马押运,所以你们到了通州,第一件事儿就是尽可能征集车马”

    按照刘守有紧急从北镇抚司案牍里翻出关于蒙古此次受灾的情况,特别是几个漠北部族的人口数据,内阁已经大致推算出需要拨付的粮食,估计在七八万石之间。

    锦衣卫的数据,只是推算,根据商人和漠北部族交易食盐、茶叶的数量推算的人口。

    未必精准,但误差应该不大。

    当然,还有天气,如果入春的时间也延迟,需要的粮食或许还会追加几千到上万石。

    好在账面上,通州仓存粮足够,这些年漕粮通过运河和海运,从未拖欠,通州仓连续两三年,粮库都已经装得满满的,这也是内阁敢做出这个决定的支持。

    通州仓存粮如果无错的话,足够支持京城两三年的粮食。

    不过魏广德是知道后世粮库硕鼠之事,而且朝中还有海瑞,在南京都察院任上不过一年多,他已经清查多个江南重要粮库,处理了一批人。

    海瑞把江南的情况上奏,也希望京城派人清查通州等几个北地重要粮仓。

    这次,魏广德顺势就把事儿提出来,让户部一并做了。

    当然,这次是让户部自己查,并没有让都察院御史随行。

    不过张学颜也听出他话里的意思,自己发现就内部处理,把损失收回来就算完。

    翻过年,都察院肯定要对通州和临清等重要仓库进行清点的,那时候一旦发现仓库的问题,那肯定就是大事儿了。

    这也是张学颜从内阁出来,急匆匆赶回衙门召见下属的原因。

    “明年,北地几个朝廷掌控的重要仓库,都察院都会派专使清点,所以这次通州那边要打起精神来,好好盘查库房,绝对不准徇私舞弊。

    发现问题,就立即督办,把亏空补上,别抱侥幸心理。

    到时候都察院真查出什么来,别怪我没提前打招呼。”

    张学颜把话说透,其实也是有意把消息散布出去,让户部各清吏司知道。

    有了提醒,他们自然知道该如何做,那些地方有亏空,这帮人门清的很,甚至比他这个尚书还清楚。

    话说到这里,带队的员外郎和几个主事自然知道事情严重性,都纷纷点头。

    本来还想着打酱油走过场,现在看来是不行了。

    等人离开值房,张学颜才一屁股坐回椅子上。

    明朝库管方面的事儿,要说没点猫腻,狗都不信。

    可他知道归知道,也没办法事事亲力亲为,很多时候也只能装糊涂。

    不过前提就是,朝廷不清查。

    一旦要盘库,他领导责任自然推卸不掉,但下面那帮人才是最要命的,说不得就牵扯到什么。

    到了这个层级,白的黑的灰的,他都已经记不清了,但是真要严查,别说户部,就是最清水的礼部,一样会被查出许多狗屁倒灶的事儿出来。

    都是朝廷不管,所以大家才会肆无忌惮。

    不过这次,魏广德在内阁明说明年打算全面盘库,摸清大明的家底儿。

    这话是当着张四维和申时行的面说的,意思不言而喻,都是提醒他们给各自线上的人打招呼。

    可见,魏阁老这次要玩真的。

    盘库,其实不止是魏广德的打算,张居正当初就有这个计划。

    只不过清丈的事儿太大,所以被推迟。

    而推迟到最后,张居正不行了,只能把事儿交给魏广德来办。

    这也是得罪人的活儿,但不做又不行,家底儿都不清楚,后面还做什么?

    何况,魏广德现在是真打算在北地大规模建立粮库,储备大批粮食,最重要的还要在南洋建立更加庞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应对越来越严峻的气候。

    说实话,应对明末小冰河期,魏广德琢磨了许久才得出结论。

    不走出去,是没希望的。

    大明已经开海,这个时候向外扩张,特别是把南洋打造成大明的后花园,是大明度过这个生死局的重要一环。

    不通过南洋输入粮食,单靠大明自己扛,就算调集南方粮食补充北地不足,结果未必会多好,这会在大明南北导致粮食供应紧张,粮价上涨。

    虽然大明各地兴建了许多工坊,许多百姓已经进入工坊成为匠人,收入有所提高,但是大明整体对这种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依旧很弱。

    能够撑两三年,甚至三五年,但是绝对撑不过未来连续十几年的极端恶劣天气。

    只有建立从南洋通往大明的粮食运输线,才能在关键时刻大规模征集南洋粮食救急。

    这点,魏广德并没有和任何人说。

    而张科在回到兵部以后,也马上让书吏向南海水师发出去一道文书,让他们尽快从南洋筹集十万石粮食,并组织海船北运天津。

    十万石粮食其实不多,相对于每年近四百万石的漕粮来说。

    不过,张科隐约察觉到魏广德有意长期从南洋输入粮食的意图,因为在他离开时,魏广德和他说了一句话,“南海水师粮草皆出自南洋,且粮价颇低,可适当安排补充通州仓。”

    从江南各府征集的漕粮交运,其实颇费功夫,如果能够在南洋大批量采购,直接装船往天津送,无疑会大幅减少江南对百姓的徭役。

    同时粮食更多的留在本地,也能抑制地方粮价。

    江南许多农民已经从种地改为做工,未来会不会因此影响农业,张科并不知道,但是在他们小圈子聚会的时候,劳堪就曾经提出来过。

    他家的铺子,现在召集的工人已经数倍于当初,一部分是失地农民,还有些则是直接放弃租种土地的农户。

    当然,他们不种,不代表地就荒了,总有人愿意接过来。

    但是种地和做工的收入差,劳堪其实已经看出来了。

    其实,这也是明初建国时,朱元璋打击商业的原因,他就是担心商业发展会侵占农业人口,影响到农业生产。

    在明朝恢复期,农业才是国朝稳定的根本。

    而当时魏广德的反应是颇不以为然,不觉得是什么大事儿,当时就提到南海水师只从浙江少量获得粮食,其余大部分都采购南洋事例。

    在南洋采购粮食,南海水师算账后发现居然省钱了。

    虽然不多。(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9083/114336749.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