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 拿破仑落幕
安西方面的投入,现阶段看不到正收益,皇帝李元还是冲着身后名去做了。多年以后,到处都找不到石油的国人,在安西发现油田时才不禁赞叹乾正帝的伟大。现阶段嘛,当朝廷决定再次加大对安西的投入时,各部都有反对的声音。
这种反对的声音,倒不是什么民生多艰,皇帝要把资源用于国内的民生上。反对的原因很直接,财政白白投入很难回本。
反对的声音还不小,民间也多有反对者,但是皇帝和内阁的态度坚定,反对无效。
内阁也不是单纯的来硬的,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在邸报和民间的报纸上都进行了解释。
多亏了已经睁眼看世界,在长期的来自全世界的信息的熏陶下,国人都知道沙俄侵略成性的本质。内阁以为子孙计的说辞,效果还算不错。
真正说服国人的还是来自南洋各地以及大洋彼岸的收益。南洋出产的廉价大米、香料、珍贵的木材、矿产等收益以及市场,对于国内沿海各省而言,都有着莫大的说服力。大洋彼岸的东华国,源源不断的运回金银铜三种拳头产品,带走大量的本土产的商品,带动了沿海各省的工商业飞速发展。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利益,真的尝到味道好,没人愿意放弃。
也正因为如此,沿海的一些省份,从最初的反对贾琏,发展到贾琏最坚定的支持者。
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两江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获利巨大的两江,转身非常的丝滑。当然了,如果有机会取而代之,他们也很乐意。
可惜的是贾琏首辅的位子坐的很稳当,皇帝非常的支持,上任至今,国内治理的就一个“稳”字。
军改完成之后,内阁推动了一次全国性的缴费战争。一些长期存在匪患的地区,情况出现了巨大的好转。但是也有一些杂音,当地的地主大量的被冠上通匪的罪名,杀一批,流一批,土地被纳入官田之后,低价租给当地百姓,并且明确了五十年的契约不改变。
这一招的效果绝佳,正所谓釜底抽薪。匪患严重的地区,地主一定是土匪头子。
内阁以近乎不讲理的方式,大大的缓解了匪患之后,也大大的震慑了国内的地主士绅。
也有一些地方很难彻底解决匪患,牵扯到当地土司的统治权,朝廷采取了坚定的改土归流编户齐民的政策,迫使土司低头。
土司不乏作乱者,朝廷则采取围困策略,每逢耕作季节进军,断其生产。这一类的省份,往往地方军队的规模要大一些。
每个地方采取的政策都不一样,真正做到因地制宜。
贾琏执政至今,大力推动铁路的建设,因为长江的制约,南北铁路无法连接的遗憾,暂时是无法解决了。但是却丝毫不妨碍各地的铁路建设蓬勃发展,北方铁路发展最快,三横两纵的铁路网已经成型。南方要慢一些,但也建成了广州到武昌,上海到武昌的铁路干线。
制约铁路建设进度的还有西南复杂的地形,目前西南方向,在建的成都到西贡的铁路,给铁路局的工程师们,制造了无数的麻烦。
从铁路局的角度出发,这条路必须要建,并且通过修建积累足够的经验,下一步要修一条从成都到西安的铁路。
同时在建的还有一个铁路的困难户山西,铁路局规划中从三个方向,将铁路修进山西,与北方的铁路网连接。
铁路的出现,从国家治理的角度看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国家的凝聚力。出现灾害时,朝廷救济更为便捷,灾民迁移的难度大大减小,地方官府以及士绅想要制造阻力的难度大大增加。国内这些年移民速度加快,得益于此。
人地矛盾激烈的地方,人口朝外迁徙之后,很自然的内部矛盾降低了很多。
即便这些年大量的向海外移民,贾琏主持的人口普查结果出来时,本土在册人口统计数字依旧达到了三亿,就这还有很多人口没有被统计进来。统计局估算,至少还有两千万的人口被漏掉了,不是工作组不给力,而是地方上的士绅藏匿了人口。
人口普查期间,共计有三十三个县衙发生了火灾,烧毁了一切相关的账册。
对此内阁在贾琏的坚持下,采取了极其强硬和残酷的政策,派兵进驻之后,先拿下当地所有在册官员,再对当地地主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当地只要拥有土地超过五百亩的地主,一律按照谋反论处。在御前内阁扩大会议上,贾琏当着所有与会人员怒吼,“先帝之时,通州粮仓大火,以为一把火烧了就死无对证。现在他们火烧县衙,目的是一样的。当年先帝将涉事官员一概流放,现在我们不但要处置官员,还要严打当地的地主士绅。”
在皇帝的支持下,在贾琏的强硬政策之下,人口普查期间,流放官吏五百余户,处死谋反首犯一千余人,流放犯人及其族人十余万。
类似的案子,几乎每一个都给全国的地主士绅造成了巨大的震撼,所有地主士绅闻讯后都想起了贾琏从政以来的作风。
可以说是个地主士绅,但凡关注一点朝廷政务,但凡有点脑子的都了解贾琏在执政时期的风格,那便是对地主士绅的铁腕打压。
所有涉事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充公之后,都会以低价租给当地百姓,租期一律五十年起步。
地方官员是最早醒悟的那批人,他们察觉到贾琏的风格之后,在地方上的执政期间,不少官员试探性的对地主士绅进行严厉的压制。这一类官员几乎都得到了晋升。所以最近的五年,朝廷里的地方官员,“酷吏”的数量快速攀升。
不是没有官员弹劾贾琏,奈何李元在御前扩大会议上再三强调,地主士绅掌握了最基层的权利,这就是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几乎所有地方上的乱子,都是因为地主对于百姓过于残酷压榨所致。
就在国内加速改革的期间,欧洲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战争,拿破仑入侵俄国。
历史上原本发生在1812年的战争,意外的被推迟了三年的时间。推辞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西班牙大起义多坚持了两年。
据说是因为西班牙起义军从殖民地获得了大量的军需补给,拿破仑的情报显示,英国向西班牙输入了大量的军火和粮食。
为了报复英国,拿破仑听取了周帝国军事观察团的意见,对英国进行了反向输入,朝爱尔兰运输了大批的粮食和武器,资助当地的反抗军。
1813年冬天,拿破仑在东欧方向击败了俄军之后,目光朝着东方审视。与此同时,沙俄近卫骑兵军正在中亚与周帝国发生摩擦。
拿破仑动了联合周帝国,两面夹击沙俄的想法,这才导致他放缓了进攻俄国的节奏,再次派遣代表团抵达周帝国。
很明显,代表团得到的是周帝国坚持中立的态度,至少在明面上是这么说的。回程的法国代表团并没有白跑一趟,回程的船队达到了二十艘船,其中有六艘最新式的巡洋舰护航,剩下的全是换装了新式舰炮的武装商船。
1814年冬天,船队抵达马赛后,拿破仑亲自到马赛迎接代表团,看到了法国政府花真金白银买回来的总价值一千万银元的武器装备。当然拿破仑政府没有全部花钱,而是付出了一定的政治代价,那就是墨西哥北部的两个州。
具体原因还是墨西哥反抗军决定迎来一个新国王,这位国王出身波拿巴家族。所以,法国政府实际付出的只有五百万银元。
法国军队拿到了使用米涅弹的线膛步枪五万支,以及配套弹药生产工艺,并且拿到了一款轻便的前装青铜火炮的工艺和图纸。塔列兰则得到了某位陆军部官员的口头承诺,周帝国西域驻军,将配合法军向乌拉尔以及高加索方向进军。
1815年春天,拿破仑开启了对俄战争,兴兵六十万,挥师东进。
奥斯曼帝国看似中立,实则也调集了十万兵力,陈兵高加索与巴尔干地区。此举大大的牵制了俄军的兵力,迫使俄军无法集中兵力对付法军。
沙俄代表在伦敦扬言,这是法国与周帝国的暗盟,旨在灭亡沙俄。驻伦敦公使对此表达了坚决的否认,再次强调了中立态度。
拿破仑在正式出兵之前,接受了观察团私下的建议,在沿途设置了多处兵站,囤积粮食,并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后勤节点。
法军正式开启对俄战争后,初期取得了对俄军的绝对优势。
几乎是在法军进军的同时,安西侯出兵三万,朝里海方向进军,阿拉木图驻军则出兵一个师向北推进,两路人马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
六月十五日出兵,七月十五日占领阿斯塔纳,虽然没有正式进入沙俄领土,却达到了兵锋遥指叶卡捷琳堡的目的。
南面的安西侯军队,被朝廷认可,可以公开在安西境内活动的白莲教,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援助安西侯军队西进。
八月底,占领阿什哈巴德,前锋抵达里海边上。陆地上打通了与波斯的连接,安西军停下脚步,与波斯方面进行友好协商,达成了一系列的合作条件。实现了安西军队的军需补给,可以走海运抵达波斯湾上岸,走陆路运输进入安西的战略目的。
欧洲方面,法军获取了博罗季诺战役的胜利,但是却无法让俄军屈服。俄军且战且退,坚壁清野,法军无法实现就地获取补给的目标。
拥有足够战略纵深的俄军,坚持到了冬天。虽然付出了焦土策略的惨重代价,甚至一把火点了莫斯科,但是却依旧迫使法军主动后退。
一路后退的法军损失惨重,尽管事先有准备,还是付出了难以承受的代价。
最终退出俄境的法军,比起历史上的数量多了一些,但也仅仅只有六万人。
俄军正欲乘胜追击之际,中亚方向传来了周帝国军队抵达边境,发生多起边境摩擦的消息。巴尔干地区以及高加索地区,同样发生了多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一系列冲突的结果都是俄军吃了大亏,尤其是在巴尔干以及高加索地区,俄军夺取了若干据点。
拿破仑有机会喘口气,但是也很有限。英国人快速的行动起来,法军的占领区连续爆发了反抗。
第六次反法同盟成立,获胜的俄军在欧洲的地位大大提高,大有取代英国的趋势。
次年十月,莱比锡战役爆发,拿破仑战败退位。次年,拿破仑复出,再战滑铁卢,再败。
历史巨大的惯性在欧洲生效,唯独在中亚地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采取了相对温和政策的安西军,在中亚推行联合自治政府。
联合政府由当地的部落首领参与,自治政府在周帝国官僚的指导下实行统治。周帝国皇帝向安西派遣官员为总督并少量驻军,同时组建了多部落人员组成的军队,低级军官为当地人。
联合自治政府的成立,暂时大大的缓解了地方矛盾,隐藏了周帝国对于地方采取分而治之的真实目的。
波斯国王趁机向周帝国靠拢,以换取周帝国的军事援助。
周帝国皇帝陛下以及内阁集体,一致认为要抓住欧洲战争的机会,联合奥斯曼帝国以及波斯,实现遏制陆地上最大威胁沙俄的目的。
有趣的是,拿破仑之后,英国方面快速的做出了变化,积极改善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波斯的态度。
不过很快英国就没心思去针对俄国了,因为印度出事情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发展,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印度范围内的大多数土王,对于东印度公司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东印度公司近乎破产,伦敦股市上股价告急。
关键时刻,股东们也不得不放弃,将东印度公司低价出售给政府。
英国政府正式接管印度后,第一时间宣布派遣军队和总督进入印度。
英国最为担心的还是周帝国的态度,首相特意召见了驻英公使,得到的还是遵守两国约定的回答。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3982809/11110421.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