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世界江山一统志 > 第140章 宗教改革

第140章 宗教改革


岳林辉作为军人出身,自然是听从老大的,支持元稹,蒋文辉则态度暧昧,不愿卷入争论。最后三人支持,一人反对,一人弃权,通过了元稹大搞宗教改革的意见。

元稹和李德裕商议后认为,必须采取几条硬措施,否则不温不火的,很难有实质性进展。

李德裕说:“卑职认为,要推广佛道两教,首先要从华襄两族做起,禁止华襄两族信仰其他宗教,只能信仰佛道两教,这样才能给夷人带头。”

元稹说:“如果华襄两族敢于去信仰婆罗门教或者其他外来宗教,只会让夷人笑话,必须禁止,除此之外,还要对全路的宗教人员和宗教场所进行总量控制,跟国内的度牒一样,宗教人员必须有凭证才行。”

李德裕说:“元和六年的抑佛活动的有些办法可以借鉴,比如可以没收婆罗门教寺庙的土地,驱逐一些有问题的宗教人员。”

元稹说:“你在建设同奈新城时,选址建设一个道观、一个佛寺,从国内选一些道士、高僧过来主持。”

李德裕说:“卑职认为,在严厉打击时,也留一个口子,目前华襄两族主要在路、郡、领三级的城市内,这些地方可以搞的严一些,对于农村地区先松一些,等把城市搞完,再想办法搞农村,不至于一下子阻力太大。”

元稹说:“你这个办法可行,先城市后农村,你明日就拟一个布告,要求路、郡、领三级的城市内,要大规模推进宗教改革,除保留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寺之外,其他的婆罗门寺都要在一年内遣散僧侣,交出土地,保留的大寺也要控制人数。”

李德裕说:“卑职建议,可以先在隆安府推行,测试一下夷人的反应,并让符真师做好准备,如果顺利再逐步往郡、领推进。”

元稹说:“好,先在隆安府大搞一个月,一个月后在郡城搞,再一个月在领城搞,三个月就可以见大成效。”

两人说干就干,次日就在隆安府张贴布告,开始宗教改革行动。布告中严禁华襄两族信仰佛道以外的宗教,隆安府两区四领范围内,仅保留三个婆罗门大寺,每个大寺仅保留50人,其余的婆罗门寺一概关闭,宗教人员还俗。

从布告的内容来看,只是关闭宗教场所,没有禁止夷人信教,算是留有余地。

在隆安府的夷人当中,既有很多人信仰婆罗门教,也有不少人信仰佛教。布告发出后,那些信仰婆罗门教的信众自然是不满,但是华襄两族和信仰佛教的夷人则是热烈拥护。

婆罗门教信徒自发聚集到符真路民政厅的临时办公场所,表达抗议,华襄百姓和信仰佛教的夷人也来到民政厅,与婆罗门信众形成对峙。

元稹本想把婆罗门信众驱散,李德裕认为直接驱赶不妥,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达到目的。李德裕命令符真师派出三千人员,将两拨抗议的人群都包围起来,但是不驱赶。

符真师部队在支持佛教的一方留了个口子,送进很多吃的喝的,甚至可以进出,在支持婆罗门教一方则是严密封控,不得进出。

这样,对峙了几个个时辰以后,支持婆罗门教一方的人员顶不住了,解手都没法进行,饥渴交加,支持佛教一方的则是有吃有喝,稳如泰山。

那些支持婆罗门教的人员,信众非常愤怒,又无可奈何,最后有人顶不住,开始要推开部队离去。李德裕看基本差不多了,挥手示意让部队放行,但是只准出不准进,支持婆罗门教的人群最终全部散去。

三日后,元稹派人到隆安府的各个婆罗门寺下最后通牒,五日内必须按照布告整改到位,否则将强行驱离,没收寺产。三个大寺觉得能保留下来不容易,首先将多余的宗教人员放出,每寺只留下50人,其他各寺的人员则是赶紧带着值钱的东西逃离。

不到十天功夫,就打赢了第一回合,元稹信心大增,又跟李德裕商议将那些没收的婆罗门寺改造成佛寺道观。

李德裕说:“朝廷虽然给我们拨了一些钱,但是又是建城,又是增加人员,还要发展经济,如果把钱都投入到修寺庙上,其他的就不够了。”

元稹说:“我这个人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只是想尽快推行宗教改革,那些婆罗门寺空着,佛寺道观建不起来,宗教改革的成效就难以显现。”

李德裕说:“在国内,也没有几个佛寺是官府建的,都是民间自发捐建的,可以发动百姓参与改建佛寺道观。”

元稹说:“这里信佛的人不占多数,想一下子改建估计有些难度。”

李德裕说:“这些废弃的婆罗门寺也是资产,谁愿意改建,就把整个寺庙给他,会有一些和尚道士想占这个便宜。”

元稹说:“还是你小子鬼点子多,有人占了便宜,我们出了政绩,一举两得。”

元稹让民政厅去招徕,只要有道士和尚肯出钱将婆罗门寺改成道观佛寺,就可以将寺庙资产赠与他。当地的一些夷人和尚,听说可以这样操作,立马组队去募捐,捐到一些钱,就跑到民政厅承揽。

这些和尚图省钱,直接将里面的婆罗门塑像移走,改成佛教塑像,其他建筑全部保留,改头换面成了佛寺。

其他和尚看到这样的操作,犹如醍醐灌顶,纷纷效仿,反正不用自己出钱,靠募捐一些钱,改一下塑像,就可以凭空得到一个寺庙,领头的和尚立马成了主持。

结果,还没等国内的和尚、道士过来,很多婆罗门寺被当地的和尚瓜分一空,改成了佛寺。李德裕是个有心人,提前保留了几个同奈新城附近的婆罗门寺,留给后面国内过来的和尚道士。

民政部在国内动员了一批和尚、道士到夷人地区传教,这些人来到符真路之后,元稹将他们安排在几个提前准备好的寺庙、道观。这些寺庙、道观完全按照国内的样式新建、改建,相对比较规范,就作为华襄两族的宗教场所。

元稹在隆安府大获成功,立即来了信心,立即让各郡也开始开始进行宗教改革。各郡也学隆安的样子,保留一两个大寺,其他的婆罗门寺全部没收,大部分由当地的夷人和尚改成了佛寺,少部分保留给国内来的和尚道士。

一个月后,又在各领推广,领城内最多只能保留一个婆罗门大寺,其他的也纷纷改成佛寺。

符真路让民政厅拨出专项资金,对从国内过来的和尚道士进行补贴,各地均保留一些婆罗门教的寺庙,由官府出钱改建,吸引国内的和尚、道士前来传教布道。

国内的和尚、道士听说符真路给了这么好的条件,先后有不少人过来传教,扩大了佛道两教的影响。

几件大事做完,眼看就到了年底,元稹还专门去同奈新城看了几次,看到新城总体还算大气,新的官衙拔地而起,心里美滋滋的。

元稹想,自己来符真路半年,叛乱讨平了,新城开建了,宗教改革大有成效,经济发展也步入正轨,多少有点成就感。

冯庆业带人到了古晋城以后,深感巽他路的基础太差,古晋作为一路的首府,人口不足五千人,而且加里曼丹岛土地贫瘠,物产匮乏。自己从内心是不认可李纯的选择,更想选到爪哇一带建首府,但是君命难违,只能硬着头皮先干起来。

冯庆业认为,当务之急是先把城市建起来,扩建码头,招徕内地的人来发展,改变巽他贫穷落后的局面。

既然朝廷拨付了资金,冯庆业就命古晋府尹廖峻涛主持修建古晋新城,至少让巽他路有个像样的首府。廖峻涛考察一番,觉得古晋城位于砂拉越河以西,可以将新城建在砂拉越河以东,将新城、旧城区分开来。

冯庆业还专门去河东现地查看了一番,觉得这个地方建新城很好,也省的跟夷人挤在一起。冯庆业在考察时,听说此地东南有个村庄叫实文然村,突然来了灵感,就称此地叫做文然新城。

冯庆业觉得古晋一带基础较差,怕难以吸引足够的人口,不敢建的太大,将文然新城规划在10万人的规模。

冯庆业认为古晋这个地方属于热带雨林,土地肥力不足,搞农业很难,最好就是利用巽他路的物产,先搞起商贸业,后面再搞一些加工业,主要依靠工商业把城市发展起来。

古晋大体处于巽他路的中心位置,南洋一带基本都是靠水运,冯庆业就开辟了几条水上运输路线,打通古晋和其他各郡的航运,力图通过商贸业先把经济发展起来。

慕青雨到了奎松城以后,就带着苏禄郡、苏威郡、百屿郡三个郡的太守,在襄兵的保护下,乘船南下寻找三个郡的建城之处。慕青雨一行往南,发现那里太落后,完全都是原始部落,想找到合适的地方建城很难,其他三个郡的太守看了也是面有难色,愁的直摇头。

慕青雨和三个郡的太守最后只能是矮子里拔高个,优先选择适合建港口、土地肥沃的地方作为郡城。

经过一番查看,最后选择宿务岛南部一个渔村,作为苏禄郡城;选择苏威拉西岛西南的小城乌戎潘当,作为苏威郡城;选择巴厘岛东侧马塔兰岛西部一个小城,作为百屿郡城。

城址选好了,三个郡的太守就带着属员和襄人团开赴过去,开始就地组建郡一级的机构,慕青雨则返回古晋府。

三个郡之中,苏禄郡最为悲催,别的两个郡城好歹还是两个小城,苏禄郡城根本就不是城,就是个村,而且还是一个原始渔村。

苏禄太守汪雨廷带人上岸后,在渔村附近驻扎下来,然后让襄人团将周围的原始部落威吓了一番,让他们知道唐军的厉害,并让他们服从唐朝的统治。由于语言不通,那个渔村和其他的原始部落非常畏惧襄人团,就远远的的躲开,把地方让给了汪雨廷等人。

堂堂一个郡,居然连房子都没有,汪雨廷只能命人就地取材,先用木头和茅草搭建一些简单的住房,然后再想办法建城。

这个襄人团的士兵,大都来自于安桂道廉州一带,很多人会捕鱼,他们在建房之余,经常跑到附近水里捕鱼,发现这里鱼获甚多,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量海鲜。还有人发现,这里土地肥沃,周围植物茂盛,盛产椰子、芒果,每天水果也能吃个够。

汪雨廷觉得苏禄郡草创,那些夷人过于落后,教化需要很长的时间,自己目前能依靠的就是这些骆瓯人,何不在他们身上想点办法?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18350/50301913.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