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扫元 > 第209章 聆听新时代脚步

第209章 聆听新时代脚步


石山拿起茶杯,又喝了一口,话锋再次一转,指向了荣军社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荣军社之前赖以提升劳动效率的手段,主要是靠细分工序和规范流程。这些东西,说穿了不过是管理上的窍门,并无多少真正的巧处,难的只是严控标准。”

    周闻道点头,深以为然。精细分工和严格流程,确实让荣军社的工坊在初期取得了远超同行的效率。但这些管理方法,其实也就是一层窗户纸,并不高深。

    “但。”

    石山话锋带着一丝警示,道:

    “此番荣军社大举精简人员,剥离低效产业,其管理架构、用工模式、效率提升之法,必然会随着工坊移交,而被外界嗅觉灵敏的商贾窥探和模仿。

    这些管理之术,并无壁垒可言,一旦扩散,荣军社靠此获得的技术优势,很快便会荡然无存。到那时,你又如何保证荣军社的工坊,能竞争得过那些精打细算,手段灵活的私人商号?”

    石山抛出的这个问题,瞬间击中了周闻道内心深处的忧虑。刚才还沉浸在传习所带来的振奋中,此刻又被拉回了残酷的商业现实。

    周闻道眉头紧锁,陷入了沉思。作为曾经的行商,他太清楚此时工坊盈利的基本手段了。

    无非两条路:

    一是拼命压榨雇工,克扣工钱,延长工时,像牛马一样驱使他们,靠低廉的成本和微薄的利润在市场上挣扎;

    二是寻求官府庇护,拿到特许经营的牌照,垄断某些利润丰厚的行当,躺着就能赚钱。

    周闻道给石山提交的呈文里,便特别强调荣军社本质上是红旗营的“官办”产业,就应该特许经营一些利润丰厚的产业,这样才能为元帅征战天下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

    周闻道正待开口,想再次强调特许经营的必要性,却听石山忽然问出一个好似不相干的问题:

    “我前些日子,让孙悟本(前文多次出场,潜入江南收集情报)花费重金,从松江府购回的那套新式织机,连同纺车、弹弓、搅车,你可曾仔细看过?”

    话题突然转到织机上,周闻道微微一怔。

    他本就是布商出身,常年往来于松江府贩运布匹,对一切纺织事物都怀有近乎本能的敏感和兴趣。所谓“松江织布机”,他再熟悉不过了。

    “不敢欺瞒元帅。”

    周闻道眼中闪过一丝专业的光芒,语气也热切起来,道:

    “属下往年贩布,在松江府的大工坊里便见过此等织机。此物……此物实乃神工!”

    他忍不住赞叹,道:

    “松江黄道婆,真乃奇女子。她融合了琼崖黎人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之法,又改良了织机,更创制了三锭脚踏纺车、四尺长的大弓弹棉,还有那省力高效的去籽搅车!

    这一整套东西下来,纺纱、织布的劳……劳动效率,远非旧式织机可比!松江棉布能物美价廉,行销天下,压得别处土布抬不起头,凭的正是这套利器!”

    元帅嘴里经常蹦出诸如“劳动效率”“技术优势”之类的新词,周闻道已经见怪不怪,基本能够准确领会其意,还能活学活用。

    黄道婆离世仅二十二年,其改进的纺织技术虽已逐渐扩散,但尚未普及至全国。

    周闻道心中其实一直有个疑问:如此好的织机,元帅为何不多买些?或者干脆召集能工巧匠仿制?但他刚刚才被石山的威严震慑过,又质疑过伤兵安置,此刻不敢再贸然建言。

    石山见周闻道还有可塑性,没有完全陷入传统商贾“低买高卖”“垄断经营”的赚钱误区,还能理解“效率提升”带来的“物美价廉”和“市场扩大”这种更高级的商业逻辑。欣慰地点头,道:

    “很好!”

    石山微微停顿,目光灼灼,仿佛穿透了眼前的营帐,看到了某种未来的图景。

    “闻道,若你们能在黄道婆改进的纺车、织机之上,再进一步,将纺纱、织布的劳动效率提升数倍,甚至十倍、数十倍,还需要特许经营么?”

    官厅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啊?!”

    周闻道猛地抬起头,双眼圆睁,嘴巴微张,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去,又猛地涌上,呈现出一种极度震惊的潮红。他甚至忘了礼数,质疑道:

    “十……数十倍?这……这如何可能?!”

    这完全颠覆了他作为资深布商的认知极限。

    松江织机纺车,在周闻道心中已是当世巅峰,效率提升数倍已是奇迹。

    十倍?数十倍?

    那简直是神话传说中鲁班仙师的手段!人力岂能为之?

    但下一刻,周闻道又联想到黄道婆只是一个流落天涯的弱女子,尚能凭一己之力革新整个行业,开创松江布业的盛世。

    这世间藏龙卧虎,惊才绝艳的工匠何其多?

    如今,元帅已经指明了方向,就真不能再进一步吗?

    这个念头如同野火般在周闻道的心中蔓延开来,瞬间点燃了名为“可能性”的疯狂火焰。

    他声音带着无法抑制的颤抖,充满了惊疑、震撼,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微弱希冀,身体都不由自主地向前倾去,几乎是下意识地追问:

    “元帅,莫非……莫非元帅已经做出了这等神异的机器?!”

    “哈哈哈!”

    石山看着周闻道那副从极度震惊到陷入狂想的表情,不由得朗声笑了起来。

    “我又不通织造之术,如何能凭空造出这等神物?”

    笑声渐歇,石山的眼神却骤然变得无比明亮,仿佛蕴藏着跨越时空的智慧。

    他想起后世那个因珍妮纺纱机和飞梭而天翻地覆的世界,那由小小织机引发的滔天巨浪,足以席卷旧时代的一切尘埃。石山缓缓开口,语调变得低沉而充满神秘的诱惑力:

    “不过嘛……”

    他拉长了语调,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神秘感。

    “自从孙悟本将那套松江织机千里迢迢运抵合肥,我便抽空亲自去工坊看了几次。”

    石山仿佛陷入了回忆,手指无意识地在粗糙的桌面上划动起来,勾勒着无形的机械轮廓。

    “还特意请了几位经验老到的织妇,让她们现场演示,细细讲解其中关窍。这看也看了,问也问了,日思夜想之下,倒是模模糊糊地生出了几个不成形的想法。”

    他踱回案前,目光灼灼地盯着桌面,仿佛那里正摆放着一台正在运转的机器模型:

    “比如,那三锭脚踏纺车,为何只能是三锭?是织工单凭脚力,只能驱动三枚纱锭旋转?还是说机器的结构本身,就只能容纳三锭?若是五锭呢?十锭呢?甚至……五十锭呢?!”

    石山抬起头,目光如电射向周闻道,抛出第一个惊雷般的构想。

    “若是以奔腾的江河之水为力,驱动巨大的水轮,再以精密的齿轮、皮带传动,带动数十、甚至数百枚纱锭同时飞转!那景象……那效率……又将如何?!”

    周闻道只觉得脑袋里“嗡”的一声,水力驱动?!同时驱动数百纱锭?!光是这个画面,就让他浑身血液瞬间冲向头顶,几乎要冲破天灵盖。

    这已经不是提升效率,这是要颠覆整个纺纱行业!

    “还有那去籽搅车。”

    石山的手指在桌面划出一条轨迹,模拟着搅车的运动。

    “全靠人力推拉,壮汉也难免气喘吁吁,费时费力。若是以健壮的骡马之力,或者同样借助那滔滔不绝的江河水力来驱动,使其日夜不休地运转,效率又将提升几何?”

    “至于那织机上的梭子穿梭……”

    石山的手指在桌面两端快速点动,模拟着梭子往复。

    “全凭织妇双臂之力,一下,一下,缓慢地推送、拉回!不仅效率低下,更限制了布匹的宽度!”

    他眼中精光爆射,猛地向前一挥手,仿佛要将无形的障碍劈开。

    “若是在这织机的两端,装上强劲的‘绷子’(弹簧),再以精巧的机关连接脚踏板。

    织工只需用脚轻轻一踏,那绷子积蓄的力量瞬间爆发,便能将梭子如同强弓劲弩射出的箭矢般,击发出去,在经线间自动、疾速地往复穿梭。其速度之快,岂是人力推送可及?!

    布幅的限制,也将迎刃而解!甚至……再或者……”

    石山口中吐出的每一个设想,都如同重锤,狠狠敲打在周闻道的心坎上。作为一个浸淫布业多年的行家,周闻道太清楚这些“模糊想法”背后蕴含的恐怖潜力了!

    水轮驱动?飞梭?那画面光是想象,就让他浑身血液都似乎要沸腾起来。

    元帅虽然不通具体技艺,但他指出的方向,每一个都直指当前纺织工艺效率提升的瓶颈,那是一种跳出匠人思维藩篱,俯瞰全局的战略眼光!

    官厅内一片寂静,只有周闻道粗重的呼吸声清晰可闻。

    他僵立在原地,脑海中早已是惊涛骇浪,石元帅描绘的那些“模糊想法”,此刻在他眼前化作了无比清晰、无比震撼的画卷:

    奔腾的江河之水,推动着巨大的水轮缓缓转动,发出沉闷而有力的轰鸣;

    水轮通过复杂的传动装置,驱动着厂房内如森林般密集排列的纱锭,它们整齐划一地高速旋转,发出令人心悸的嗡鸣,洁白的纱线如同瀑布般倾泻而出。

    织机之上,沉重的木梭在强劲绷子的驱动下,化作了一道肉眼几乎难以捕捉的黑色闪电,在密集的经线间疯狂地、不知疲倦地自动往复穿梭,发出“噼啪!噼啪!”清脆而急促的爆响。

    原本需要织妇辛苦半日才能完成的布匹,在这飞梭的疾驰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飞快延伸。

    堆积如山的棉花被巨大的机器贪婪地吞噬进去,伴随着机器的轰鸣,雪白、绵长、均匀得不可思议的纱线被源源不断地吐纳出来;

    这些纱线又被飞速织造成一匹匹宽幅巨大、质地均匀的棉布,如同江河般滚滚流淌,仿佛无穷无尽……

    一种混合着极度震撼、灵魂战栗般的狂喜,以及对那颠覆性未来无限憧憬的炽热情感,瞬间将这位新任荣军社都事彻底淹没。

    什么冗员庞杂,什么管理混乱,什么执役人等技艺粗疏,什么特许经营的蝇头小利……在这足以改天换地的宏伟蓝图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如同尘埃般被轻易扫去。

    周闻道的心,已被那机器轰鸣、布匹如潮的未来图景彻底点燃。

    石山看着周闻道两眼放光的样子,知道火候已到,思想的种子已深深种下。便不再描绘那震撼的未来,转而沉声定下实际的步骤:

    “你呈文中提到执役人等技艺教习和理清权责之策,条理清晰,具体可行。我只再强调两点。”

    周闻道猛地回过神来,强压下心头的滔天巨浪,凝神细听。

    “其一,教习不可只局限于眼前的具体工艺。对于那些有心向上,肯学肯钻的匠人、工徒,要通过开设夜校、工余学堂的形式,教他们识字和算术——这是根基!

    以后,咱们的机器会不断更新换代,越来越精巧,越来越复杂。一个只会埋头苦干,却连机器上的铭牌、操作章程都看不懂,连简单的加减乘除都算不清的人,如何能使用好这些新机器?

    又如何能理解其中的奥妙,进而改进它?识字、算术,是打开未来大门的钥匙!”

    识字?算术?周闻道心中一动,立刻明白了元帅的深意。这不仅是使用新机器的需要,更是培养能理解,甚至改进机器的人才的根基。他立刻点头:

    “属下明白!此乃百年大计,定当用心办好!”

    “其二。”

    石山竖起第二根手指,不容置疑地道:

    “一线工匠的待遇,必须分层,干活麻利,能超额完成任务的,月钱要涨。更要重赏那些能钻研工艺,发明新法子,或者改进机器,能明显提升劳动效率的能人。”

    石山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千金买马骨的豪气。

    “只要他们能创造出远超其薪酬的价值,就不要怕花这点钱。要让他们看到,动脑子、出成果,就能得到实实在在、令人眼红的好处!这钱,花得值!”

    周闻道听到“月钱要涨”、“重赏”,下意识地就觉得牙根一酸——又要增加开支!荣军社本就负担沉重,精简尚未开始,新的投入似乎又迫在眉睫。

    但转念一想元帅描绘的那水力纺纱、飞梭织布的场景——若真有人能造出这等神器,或者哪怕只是将其效率提升一两倍,那创造的价值……这点月钱和赏金,就算不了啥了。

    只是……那神器的机器尚在元帅的构想之中,眼前这“重赏”的钱,又该从何处挤出?这现实的窘迫感,如同冰冷的潮水,稍稍冲淡了些许他心头的狂热。

    石山仿佛能看透周闻道的心思,立即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也指明了方向。

    “合肥大局已定,滁州那边铸炮之事也取得了突破。陶司业(陶成道)带着匠作院,已经在赶来合肥的路上。

    你回去后,立刻着手,先召集社内最好的木匠、铁匠,将我方才提出的那些想法,与他们细细分说,看看其中哪些想法在现有条件下是可行的,哪些又是空想。

    若有工匠觉得可以尝试做出实物验证,尽管放手让他们去做,所需物料,优先供给。”

    石山的手指在案几上重重一点,道:

    “若在验证过程中,遇到了你们匠人难以解决的技术难关,待陶司业到了,便可找他。匠作院汇聚了各方顶尖的能工巧匠,集思广益之下,总能想出点子。”

    周闻道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元帅早有安排,有匠作院作后盾,那些看似缥缈的想法,便有了落地的希望——至少,能大大缩短验证可不可行的时间。

    “回头。”

    石山最后指示道:“你再将今日你我商议的这些,重新梳理整合,拟写一份详尽的《荣军社改制及未来发展方略》,正式呈报上来。”

    元帅已然将路径、资源、方向都指明,剩下的,唯有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周闻道胸中激荡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与豪情,仿佛肩负着开启一个崭新时代的重任。他霍然起身,整肃衣冠,对着石山深深一揖,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道:

    “元帅深谋远虑,为荣军社指明通天大道。属下肝脑涂地,亦难报知遇之恩万一!属下必殚精竭虑,推行革新,穷尽所能,让荣军社脱胎换骨,成位我红旗营坚实后盾与利器之源!”

    石山看着周闻道眼中那熊熊燃烧的火焰,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微微颔首:

    “好!去忙吧。”

    周闻道再次深深一揖,这才转身,步履沉稳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昂扬,大步流星地走出了官厅。

    直到那略显沉重的门帘在身后落下,隔绝了厅内略显压抑的空气,秋日微凉的清风拂过滚烫的面颊,周闻道那被未来蓝图和激昂誓言充满的头脑,才稍稍冷静下来。

    一个先前被忽略的细节,如同水底的暗礁,悄然浮上心头。

    等等……元帅方才似乎提到过,待荣军社日后盈利了,户曹的拨款会转为税收上的减免或返还?这……这似乎意味着,荣军社是需要缴税的?

    这个念头一起,周闻道不由得在官厅外的廊下停住了脚步,眉头再次困惑地皱起。

    荣军社,不是元帅的‘少府’吗?在他的认知里,历朝历代,皇帝的少府,为皇家提供用度,何曾需要向国库缴税?

    元帅此举……是何深意?难道是要将荣军社彻底视为一个独立的“官办”产业,而非纯粹的私产?这其中的界限和用意……

    他下意识地回头望了望那紧闭的官厅大门,里面隐约还能听到石山翻阅文书的细微声响。此刻再折返回去追问这税收细节,显然不合时宜,也显得自己过于斤斤计较。

    罢了,此事容后再细想。周闻道摇摇头,暂时将这困惑压下,深吸一口气,重新迈开脚步,心中已然被那轰鸣的水轮和疾驰的飞梭所占据。

    周闻道走出元帅府不久,就骤然响起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骑士手持加急令牌,下马后,很快就被门口的亲兵领进元帅官厅。

    “报——!紧急军情!元廷遣使,已至五河渡口!打着仪仗,口称奉旨,请求面见元帅!!”

    ……

    Ps:啰嗦两句:纺织技术革新,确实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但只是做到这一步的话,离工业革命还早得很。

    本书从第七十三章周闻道出场,就一直在铺垫纺织技术革新。

    但想革新,也没那么容易。

    就好比第五十五章无敌铜将军,便开始铺垫火炮。这都两百多章了,真正的火炮还没出场。

    为此,野人还挨了不少读者的骂,说是故意压战力——我不明白,技术革新难道真的只需要主角灵光一闪,不需要客观条件和验证步骤?

    元末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十字路口,现实世界,大明开创者们没能选择更正确的方向。穿越者的世界,如果还不弥补,那不就是白穿越了么?

    (本章完)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0678/11110912.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