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人小说网 > 清穿之御膳房咸鱼只想干饭 > 第176章 皇后的新政

第176章 皇后的新政


门被拉开的时候,李公公正打着哈欠。

他揉了揉眼睛,看见宋甜坐在案前,手里拿着笔,面前堆着厚厚一叠纸。烛火还在烧,油已经见底,火苗歪了一下,她伸手拨了拨灯芯。

“娘娘……这都快天亮了。”李公公小声说,“您一夜没合眼。”

宋甜头也没抬:“你来了就坐下,别站着装样子。我叫你来不是听你说这些的。”

她把一张写满字的纸推过去:“这是‘软糯南瓜羹’的十七道工序。

从选瓜开始,到去皮、切块、炖煮、滤渣、加蜜、撒芝麻粉,每一项我都标了时间、火候、用料分量。你看一遍。”

李公公接过纸,眉头皱了起来:“这……这也太细了吧?一块南瓜要分十七步?御膳房做菜讲究的是火候和手感,哪有这么算刻钟的?”

“手感?”宋甜冷笑,“京城养老堂的老太太喝的粥是凉的,江南孤寡吃的汤连油星都没有。他们不靠手感活命,靠的是能不能吃上一口热饭。”

她站起身,走到角落的食盒前,掀开盖子,拿出几碗冷掉的糊状物:“这是我让人从三处养老堂带回来的晚膳。

你看,颜色发灰,米粒没烂透,底下还结了层硬壳。老人牙口不好,吃了胀气,夜里咳得睡不着。”

李公公没说话。

宋甜盯着他:“你说这是秘传不能外泄?可你们守着这些‘秘传’,却让老人吃这种东西。这不是规矩,是冷血。”

屋子里静了几秒。

外面传来脚步声,几个老厨子陆续进来,个个脸色疲惫,但不敢吭声。

宋甜转身面对他们:“今晚我要办一所学堂,名字还没想好,但目的很清楚——教普通人怎么做能让老人吃得下、吃得香、吃得久的饭。你们谁愿意来当先生?”

没人应答。

一个白胡子老头咳嗽两声:“娘娘,咱们御膳房的菜,历来只传内廷子弟,从不外授。您这……怕是坏了祖制。”

“祖制?”宋甜从怀里掏出那卷黄绢,“康熙爷临终前亲手写的菜谱,交给我这个烧火丫头,不是交给你们这些‘正宗传人’。

他要的不是山珍海味,是要让天下老人能尝一口春天的味道。”

她把卷轴拍在桌上:“我现在不是皇后,是千叟宴的主厨。你们可以不当先生,但我明天就贴榜招人,会炖汤的、懂火候的、肯用心的,不管出身,都能进宫学手艺。”

李公公嘴唇动了动,终于开口:“那……食材呢?您要教一百人做羹,就得有一百份料。地方上的贡品向来由礼部统调,皇后无权直接下令。”

“我有权。”宋甜拿起另一张纸,“这是我刚写的《九州食材志略》。

湖广的糯米最软,蒸出来不粘牙;山东的白菜耐放,运十天也不烂;川中的花椒香气足,但辣而不燥。这些都不是猜的,是我尝出来的。

她把纸递过去:“我已经让驿马送去各州府,三天内必须回报产量、储存情况、运输路线。我要知道每一斤米从田里到锅里的全过程。”

李公公脸色变了:“您这是要插手户部的事!”

“我不插手钱,我只管饭。”宋甜声音没高也没低,“但饭要做得成,粮就得调得动。

南边米多,北边老人多,为什么不能南粮北调?西边果子甜,东边孩子缺营养,为什么不能西果东输?”

她看向门口。

胤礽不知什么时候站在那儿,手里拎着一件厚披风。

他走进来,把披风搭在宋甜肩上,然后拿起桌上的《食材志略》翻了两页,抬头对李公公说:“从今天起,皇后签发的食材令,视同军情八百里加急。快马驿传优先通行,任何人不得扣押延误。”

李公公扑通跪下:“太子爷!这……这不合规矩啊!”

“规矩?”胤礽把纸放在他头上,“现在这就是规矩。”

他转头看宋甜:“你继续。”

宋甜点点头,又抽出一张图纸:“接下来是‘大清食科学院’。不是庙堂,也不是衙门,是个专门研究怎么做好饭的地方。

第一期招三百人,平民占一半,御膳房派五十个老手带徒弟,每月考核一次,不合格的滚蛋。”

“科学?”一个厨子嘀咕,“啥叫科学?”

“就是能把味道变成数字,把火候变成标准。”宋甜拿起勺子敲了敲锅沿,“以后做菜不靠师父口传心授,靠手册。谁都能学,谁都能做,谁都能改。”

屋里一片沉默。

李公公慢慢站起来,低头看着那几张纸,忽然伸手:“给我一份抄本。”

宋甜挑眉:“你要干嘛?”

“回去誊三份。”他嗓音有点哑,“一份存档,一份给徒弟,一份……贴墙上。”

没人笑。

宋甜看了他一眼,嘴角动了动,没说话,继续铺开下一张纸。

“第三件事。”她声音沉下来,“有人已经在骂我女子干政,说我借饮食揽权。行,我不辩,我做给他们看。”

她写下一道命令:明日午时,请京畿三所养老堂共百名老人入宫试餐。菜单公开,操作公开,结果由太医当场查验。

“我要让他们吃十道改良版千叟宴菜式。软糯南瓜羹、清炖牛筋汤、低盐酱肉、碎菜豆腐丸……每一道都适合老人肠胃。”

胤礽问:“需要我做什么?”

“你到场就行。”宋甜抬头,“别穿龙袍,穿常服。坐在老人中间,一起吃。”

胤礽点头:“好。”

天快亮时,第一批回报从各地传来。

湖广回信:糯米库存八万石,可随时调运。

山东:白菜已收仓,防冻措施完备,十日内可启程。

四川:花椒新晒干,香气浓烈,愿优先供京。

宋甜一条条看过,提笔在地图上画线。

南粮北调,走漕运,七日可达。

西果东输,用快马接力,五日周转。

沿途设三个中转灶点,保证食材不坏、不断温。

她写完最后一行,放下笔,揉了揉太阳穴。

李公公站在旁边,看着她画的那些红蓝线条,忽然问:“娘娘,您真打算全国都建这种养老食堂?”

“不止食堂。”宋甜指着地图,“冬天送热饭,夏天送冰镇绿豆汤,病号有特供餐。每个州府至少设一处,县镇往下,由乡绅牵头,朝廷补贴。”

“这得花多少银子?”

“不多。”她翻开账册,“省下一场宴席,就够三十个老人吃一年。少修一座花园,能养活半个城的孤寡。”

李公公没再说话,只是默默拿起笔,开始抄录她的计划书。

太阳升起时,御膳房外已经忙成一片。

采买组按清单核对食材,记录组整理各地数据,火头军清洗灶台,准备试餐。

宋甜换了身干净青布衫,袖子卷到肘,围裙系紧。

她拿起锅铲,走向大灶。

第一道菜是软糯南瓜羹。

她亲自淘米、泡米、称重、下锅,每一步都大声报数:“糯米二两,清水六碗,文火慢炖两个半时辰!”

老厨子们围在旁边,有的记,有的看,有的悄悄模仿动作。

李公公站在人群后,看着她搅动锅里的粥,忽然低声对徒弟说:“记清楚,从今天起,御膳房的新谱,是这位娘娘定的。”

试餐开始前一个时辰,第一批老人被接入宫。

他们穿着洗旧的棉袄,走路慢,眼神浑浊,听说要吃皇宫做的饭,一个个紧张得手都不知道放哪儿。

宋甜端着第一碗羹走过来,蹲下身子,把碗递过去:“您尝尝,烫嘴就吹两下。”

老人哆嗦着手接过,喝了一口,眼睛突然睁大:“这……这味儿……咋跟我娘做的一个样?”

旁边另一个咬不动肉的老婆婆,吃了碎菜豆腐丸,连连点头:“不噎,香,肚子里暖乎。”

十道菜吃完,太医上前诊脉,记录心跳、血压、消化状况。

半个时辰后,报告呈上。

“百名老人食用后,食欲提升者九十三人,夜间呼吸平稳者八十七人,原有胃寒症状减轻者七十六人。膳食搭配合理,确有助益。”

消息传开,街头巷尾都在说:“皇后娘娘一锅汤,比人参还灵。”

当天下午,礼部送来正式批文:准设“大清食科学院”,隶属内务府,皇后亲领。

宋甜坐在案前,看着批文,提笔写下第一条章程:

所有菜谱公开刊印,百姓可免费领取。


  (https://www.yourxs.cc/chapter/5421490/11110946.html)


1秒记住游人小说网:www.yourxs.cc。手机版阅读网址:m.yourxs.cc